星期五
2023年08月11日
第10版:西津渡

古人也爱研学游

□ 刘中才

时下,暑期研学旅行成为各地中小学生竞相追逐的度假方式。但是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旅游还是件新鲜事儿。不过凡事都有转换策略,当学习与旅游融为一体时,以研学为目的的出游方式也便成为古人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古人把研学称之为“游学”,兼有“游玩”和“学习”两层含义。战国时期,游学已经相当热门。《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清代韩程愈在《睢阳袁氏(袁可立)世系谱序》说:稍长游学四方,得交环中先生,见其意气豁如,有郭林宗、李元礼之风。鲁迅先生也在《而已集·写在〈劳动问题〉之前》中写道:“我虽然不知道劳动问题,但译者在游学中尚且为民众尽力的努力与诚意,我是觉得的。”

游学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孔子已经作出回答。《论语·里仁》中记录过孔子关于游学的言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增长个人见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孔子认为游学之利是不言而喻的。边学习边游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实现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美好夙愿,又增加了人生阅历,提升了修养境界,这样的好处何尝不是今人所愿?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齐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孔子意识到游学的好处后,经常带领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通过学习各国所长,开阔视野,增进学识。历朝历代许多文人雅士偏爱游山玩水无一不是受教于孔子。

游学的好处之二便是推销自己,为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这跟现代人出国镀金略微相似。古代的读书人不像今人这样浮躁,也不存在“读书无用论”之说。凡饱读诗书者,就算怀才不遇,也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起码不会干苦工、做苦力。古人“游学”后,无形之中会增加一个耀眼的光环,身价也会不同程度的翻倍,并为走上仕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古代的统治阶级一般认为,凡能外出游学者,都曾有过雄心抱负,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各国的治国之策和为人之道,因而会对他们高看一眼。

比如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其手下就有上千谋士。平日里只要听说某地有奇人异士,他都会专程前去拜访,并想方设法收为己用,而这些奇人异士多半都是“游学”者。

古时不像现在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宣传自己。古代若想推销自己只能通过结交达官贵人,四处宣讲自己的观点,从而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博取他人的注意力。对于没有身份的普通人来说,游学无疑是很好的一种推销方式。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郑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陈平“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无一不是借游学之际最终踏入仕途的佼佼者。

由此来说,古人热衷于游学是有原因的,既能广结人脉,博闻强识,又可以铺平求职之路,多种好处集于一身,绝对是一种上乘的人生选择。

2023-08-11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64986.html 1 3 古人也爱研学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