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杉 柠
“秋风秋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秋天终于来了。诗人作诗、画家挥墨,尽享秋日风光,无一不透出情趣雅致。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一候秋风送爽。立秋后,早晚的风给人们送来了丝丝凉意。宋朝刘翰《立秋》有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一觉醒来,枕边清凉好似有扇在旁,满阶梧桐也散发着秋的气息。“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宋朝王镃《立秋》写出了秋风吹拂下,诗人井边打水归来,赫然发现满头秋叶的趣味。
明朝画家仇英著有《人物故事图·南华秋水》,画上描绘了一位男子(南华)躺在石头上凝神看溪水的场景,身旁一女子(秋水)立于林下,身后一石案摆有文集。画面有树、有草,凉风吹过,暑气消散,尽显闲情逸致,此画也表明江淮一带在立秋日有“躺秋”雅趣。
二候白露初降。宋代仲殊著有《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此词作者虽为和尚,却对尘世充满了眷念,“青山十里、啼鸟数声、白露残月”,字里行间饱含落寞寂寥之情。诗篇清婉、意韵深幽。唐代元稹的《咏四气诗立秋七月节》:“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说的是夏日暑热未消,初秋已携凉意至的光景。树木初染清露,诗人站在秋的门槛感受着那“寒声”与“凉吹”的愁绪。
待到“白露”节气后,古人还有“收清露”文化承袭,《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以盘收取后,在砂锅、陶瓷器具中煎制如蜂蜜般,食用可解饥、延年益寿。民间“收清露”已成一种仪式。
三候寒蝉始鸣。这里的寒蝉并非夏蝉,乃是秋蝉,又称“寒蝉”。《礼记》有云:“蝉小而青赤色者”,便是讲的寒蝉的色与形。夏至二候便“蝉始鸣”,至立秋又有“寒蝉鸣”,可见蝉与夏秋两季的关系。蝉与“禅”谐音,还象征着为生命而歌的禅意,有着丰富的“蝉文化”内涵。
画家齐白石擅长花鸟草虫画,他有一幅《枫叶寒蝉图》,采用写意手法描绘了枫的枝叶,用工笔手法刻画了寒蝉,整篇画作简而意浓。
除了秋蝉,蝈蝈、萤火虫也纷纷登场。现代诗人吴藕汀有《立秋》:“立秋欲试鸣虫候,砚北先听蝈蝈声。”蝈蝈向来是秋天的音乐家,夜晚,它们唱着一首首催眠曲,伴我们安然入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代杜牧《秋夕》里的萤火虫,给深宫中的宫女寂寥、孤独的生活平添了几分趣味。
凉风习习、白露氤氲、寒蝉阵阵,我们迎来了多情有趣的秋、文人墨客心中独特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