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1日
第12版:春江潮

来自书香中的欢喜心

——评余峰《此心安处是镇江》

□ 钱兆南

人世间,什么最重要?真没有定论。数字化技术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人类的思维,人们生活的程式化、碎片化的信息潮水般向前涌动,并成为生活的常态,把我们的日子推着往前走。

我们的脚步是需要慢下来,回到书中去,从书中寻找似曾相识的灵魂,得走很长的路。从偶然到必然。

认识余峰是在他加入作协以后,得知余峰的父母亲都是文学写作爱好者,余峰和母亲是市作协会员,父亲是省作协会员,在父母的影响下,余峰从小就热爱读书写作。

余家两代人在纸媒上曾发表过大量的文章,其父亲曾结集出版过一部专门介绍镇江的专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余峰父母响应政府号召支援苏北,从家乡镇江来到了古城淮安,余峰的童年、青少年时光是和父母在淮安度过的,古城淮安给余峰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余峰对淮安的感情极深。

小散文,大世界。余峰和父母都爱写散文。散文的文体有别于其他文体,求真是宗旨。我们在这世间行走几十年,是可以用一本散文集这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成长史、心灵史,在该书的封面设计时,余峰反复要求把始建于唐代的文通塔照片放上去,因为余峰对文通塔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上世纪70年代,余峰在文通塔下淮安县中学度过了四年难忘的中学时光,他对文通塔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后来他到镇江工作,他们一家常去金山寺,同登慈寿塔。

两座城,两个地标性的景点与他们全家人血脉相连,而镇江境内润扬长江大桥把两座城连接在一起。如果淮安是余峰的胞衣之地,那么镇江则是他的第二个精神故乡,两座魂牵梦绕的古城成就了他的一生。淮安他是回不去了,镇江成为他安放身心的皈依地。

余峰在他熟悉的人眼中,如他的属相——牛一样,踏实、勤勉、执着,他认准的事便一头扑下去做,有条不紊,不急不躁,静气十足,书卷气难掩。低调、朴素、稳重是他的人生底色。

一本书,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传记。参加工作后,余峰扎实的写作功底很快凸显出来,在单位写材料时有了用武之地,写了很多高质量的公文。

直到退休,他才有空在其“耕耘斋”的书房里理出一本散文集——《此心安处是镇江》。全书总共59篇,多篇散文都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他的宝贝女儿余姝瑶为父亲的书写下序言:是爱,更是传承。第一章,淮镇履痕,以回忆为主,以白描的手法如实记录了亲情与两个故乡的风物等;第二章,国门纪事,再现了他41年间工作中的体悟与思考。

好的散文有许多种标准,都是灵魂的交汇与融通,可以是诗意的、感性的、高雅的,余峰的这本散文集都不属于这种类型,它是属于生活随感与工作总结类的混搭路数。

余峰说写单位工作中的任务稿,虽然与文学作品不搭界,但这关系到整个单位的切身利益,单位的事情以有别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体现,大量数据的严谨,观点的准确,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单位的格局。

我们的日子离不开庸常的生活与职场,写散文是怡情,写工作中的文章是饭碗,而这类文体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是不受待见的,但是在机关里的人能写一手好文章是能力的象征,极考验机关人员的真才实学。只是公式化的语言时常会伤害创作者的灵性。

为了生活,有时候灵性必须让位。余峰能毫无顾忌地把在单位写的文章放进散文集是有用意的——工作亦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肌理,毕竟工作中的总结及报告等类型的写作也可以归纳于写作的范畴。

好的散文也一样,有浩然正气,有大见识,大格局。好的工作论文不是板着面孔说教,更多的是对社会众生相的反思。

一个家族存于世的价值,除了积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累积精神财富。余峰的这本散文集记录的多是寻常人家的琐事,他说要写出来留给子孙后代。但他也是写给我们每个人的、写给这个时代的,是他一个人的心灵史,更是他所处这个时代的社会史。

他试图通过文字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这坐标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坐标,成为我们在阅读中再现诚心,重塑魂灵的坐标。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座灯塔的初心,最终是让自己成为一座灯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时下是个热词大词,它更适用于热爱生活的每一个个体。如余峰在后记所言,他对读书写作热爱的初心,从不因名利,只为内心的平静和兴趣,这种大喜悦与一些为写而写的作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思的真诚呈现。

2023-07-21 ——评余峰《此心安处是镇江》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61856.html 1 3 来自书香中的欢喜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