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 健
1981年夏,梁实秋的小女儿梁文蔷第一次从美国回国探亲,回到了儿时住过的庭院。那是位于北京内务府街39号的一个四合院,三十多年过去,故屋早已物是人非。
也许那些熟悉的画面尚未来得及一一重温,转眼却又将离别。临行前,大女儿文茜特意折了一根带着绿叶的枣树枝,上面还有一颗青枣,让文蔷带回台湾送给父亲。
梁家老宅的庭院里当年就长了一棵高大的枣树,其品种是北京郎家园的尜尜枣。后来老树被砍去,又长出新树。梁文蔷小心翼翼地把树枝连枣带叶包好,回到台湾后,向父亲一五一十地描述了在大陆的见闻,其中包括文茜、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不时与父亲相顾而泣。
对梁实秋而言,故居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引人动情。他细心地把那根青枣枝浸在清水里,但几天后枣和树叶还是渐渐皱缩、枯萎了。梁实秋感慨万千地说:“这个枣子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干皱的红枣的样子,却是我唯一的和我故居之物质上的联系。”他还把树枝上的叶子留下来,夹在书里一直珍存着,并提笔写下“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的诗句。
1984年中秋,又是一个游子怀乡的时节,梁实秋在台北将他谈吃的文字汇编成集,并在书的代序中阐明“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其时他已年过八旬,距离他远离故园也已长达36年之久。1987年秋,梁实秋满心期待着前往北京探亲,却于11月3日因心脏病溘然长逝。而一本《雅舍谈吃》,竟成了他再也无法实现的舌尖上的念想。
饮食本身,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但同时,也交织着人们在世间割舍不断的情感,包括乡情、友情和亲情。
梁实秋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长大,他自称这里是“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闲享受的所在”。清华毕业后,梁实秋赴美留学,回国后曾在上海、广州、青岛、南京、天津、北京等地教书或担任编辑。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即孤身离京南下到重庆,先后在报社和政府部门工作,直到抗战胜利了才返回北京。1949年,随着战火南移,梁实秋、程季淑夫妇带着16岁的文蔷迁往台湾,此后一度在美国游历并居住。
迁往台湾时梁实秋正当中年,此后他就没吃过糖葫芦,没吃过青蛤,实在想念不已。酪是由牛奶凝冻而成,这种北京特有的食物,他在别处见都没有见过。他感叹“久离北平的人,不免犯馋,想北平的吃食,酪是其中之一”。豆汁儿味道特别,外地人一般接受不了,梁实秋却认为“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听说台北有一家饭馆卖豆汁,他和朋友欣然前往一尝,倒是有一股酸馊味,可是稠糊糊的又像麦片粥,入口很难下咽。梁实秋不禁感叹:“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
梁文茜在回忆录中写道:“到台湾、美国后,他时常念叨北京的小吃,什么爆肚、炒肝、糖葫芦之类,后来也有朋友从大陆带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给他,父亲尝了后,总是摇头叹气:‘不一样,不一样!’”
晚年在海外生活的时候,关于饮食,梁实秋坦然申明:“我并不‘崇洋’,我在外国住,我还吃中国菜,周末出去吃馆子,还是吃中国馆子,不是一定中国菜好,是习惯。”
家乡的味道,越是在吃不到的情况下越觉得美妙无比,等到真正再次尝到之后,才猛然发现,好虽好,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好。梁实秋说:“人就是这个样子,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的那样迷人。”
和师长朋友相聚,请客宴饮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饭菜的美味可口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29年至1930年间的一天,李璜在上海四马路美丽川请客,除了记得在座的有徐悲鸿、蒋碧薇等人外,让梁实秋时隔五十多年难以忘怀的,却是席中一道用头号大盘盛放的蚝油豆腐,黄澄澄、稀溜溜的蚝油汁洒在整齐端正的豆腐上面,亮晶晶的。这盘蚝油豆腐,是他后来再也未能遇见的“杰作”。
1926年冬,某日,曲学大师吴梅宴请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北万全,梁实秋也应邀作陪。席间上了一份清蒸火腿,乃是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小块,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道鲜美、无与伦比。美酒配佳肴,盛筵有妙曲。“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半个世纪有余”。
梁实秋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饭馆里品尝各种美味佳肴,但外面的东西再好吃,也比不上父母亲手做的饭菜。有一回,梁家祖孙三代到玉华台吃午饭,满满一桌好菜都吃过了,最后上的是一大钵核桃酪,色香味俱佳。梁母说:“好是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在家里试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小孩子听了都欢呼雀跃,回到家里就天天缠着母亲做核桃酪。
后来梁实秋成家立业了,父亲又教给他一些祖传的菜谱,比如凉拌海参。具体做法是:将海参煮过冷却,切成长长的细丝,放进冰箱待用;另外预备一小碗酱油、醋、麻油调成的三和油,一小碗稀释了的芝麻酱,一小碟蒜泥,上桌时把这配料浇在海参上拌匀即可。这道非常爽口的凉菜,最适宜在夏天享用,梁家每次用来招待客人都大受欢迎。
远离故园,或常居海外,以前常吃的家乡的味道或父母的手艺,虽然已经无法百分之百的复制,却也并非无迹可寻。比如在湖南吃烧羊肉觉得不够正宗,朋友按照北京的做法试了一试,居然有七八分相似;再如在国外买不到金华火腿,美国的“佛琴尼亚火腿”或许可以替代。
有总比没有好,“慰情聊胜于无”,是《雅舍谈吃》这本书里多次出现的句子。对于离家几十年、漂泊千万里的人来说,当他端起饭碗,回味着似是而非的老家风物,总会有缕缕乡愁萦绕心头,并牵引着游子的梦,回到那老滋味旧时光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