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如 文并画
《农民日报》近日就“水稻上山”问题采访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时,获得答复称: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高的产量。
水稻水稻,离了水便难长稻,这是一般的农业常识。因此,“水稻上山”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干旱山区未必可行。但是,有些地方的山区,譬如云南的一些山上,确实辟有层层叠叠的梯田,世世代代栽植水稻,产量也不错。这是因为山上有常年不干的泉水,因而始终可以从上到下灌满每一层梯田,而且当地的气温以及土壤的肥力,都适合水稻生长的需要。
有些地方,山上并无长流不息的水源,近年来却也种起了水稻。原来,“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高的产量。”其实,此法就是传统上的水稻旱作法。不过,从前的旱作稻产量不高甚至极低,所以这种稻作方法难以推广。而现在朱有勇院士总结探索的“雨养旱种”的水稻栽培技术,则是采用现代育种和栽培方法,选用特别耐旱的水稻品种,将其引种上山获得成功。这是既借鉴了传统农耕技术,又糅合采用了当代农业科技新知识的全新尝试,突破了从前人们认为的水稻种植禁区的局限,值得在条件相似地区推广。
在突破固有“禁区”的大胆努力中,已故杰出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研发的“海水稻”种植法,就是一例有极大科技含量又具重大经济价值的农业栽培技术。首先,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培育选定了高度耐盐耐碱的水稻品种,又探索出一整套相宜的栽培技术,终于在较多种类的盐碱地和高盐碱海边滩涂上试种成功,获得相当喜人的产量。这一技术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或许不亚于袁先生自己在杂交水稻研发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可见,在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活动中,不固守原有的模式,而勇于打开新的思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技术,探讨新的方法,创立新的模式,才是人们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正确态度。有道是:
“水稻上山”未足奇,旱作技术亦相宜;科学领军莫守旧,“端牢饭碗”定可期。
在农业生产上,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那么,争取年年都有好收成,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水平,就会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