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圣福
“上八桥、中八桥、下八桥,三八廿四桥”是广泛流传于扬中的一句联语,但至今无人能对出工整的下句。
这句联语的由来,不见文字记载,也许是某位高才某日站在一座八字桥上灵感乍现时的偶得。但他没有想到,他不经意间的杰作,难住了自己也难住了他人,同时激起多少后人对这几座桥的浓厚兴趣。
在扬中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上八桥在新坝镇新宁村北五组,中八桥在三茅街道企东村秦家埭东头,下八桥在八桥镇八桥村。
据老人回忆,上八桥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地方百姓集资所建,它长五丈、宽五尺、厚八寸、高一丈八尺。这座石桥与西南侧排灌河上的一座小木桥(麻石平桥“遇仙桥”前身)构成一个“八”字,又因地处上洲之头,于是题名“上八字桥”,简称“上八桥”。
桥建成后,不久就形成桥头集市,桥两边的店铺约有三十多丈长,茶馆、饭店、肉铺、油坊、诊所、米行等应有尽有。
此地靠近雷公嘴岛,上雷公嘴岛买芦柴的贩子常到上八桥街上买东西和住旅馆,这给入冬后的桥头小街带来热闹景象。后因新坝街开发成更大的集市,上八桥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上八桥港已成河道,上八桥也成短平石桥(原长条石一分为二),近三百年的风霜,让桥石上的字模糊不清,只有一个“八”字还依稀可辨。
中八桥原名秦家祠堂桥,建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前后),是目前扬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桥。因它建在太平洲的当中,故名中八桥。至今桥梁边侧的桥名仍清晰可见。
起初,中八桥只有三块麻石板,长九尺,宽六尺。由于桥身低矮,每逢汛期,桥就沉入水中,行人过桥十分不便。后群众筹资,对桥进行扩建加高,扩成三节三排麻石桥,长度达到一丈八尺。
中八桥同样有桥头集市。杂货店里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都能买到,还有轧花坊、蚕茧站、爆竹店、油米加工厂等,甚至还有个棺材铺。如今这里只有民宅,已无任何店铺。
在中八桥曾发生过两件载入史册的事:1933年11月22日,掀起抗税运动的农民在此遭到国民党县保安队的镇压,4位农民中弹身亡。1944年,为阻止日伪军的交通,地下党撬掉了一块桥面。
下八桥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方便交通,当地人集资在思议港与火叉港(一说河汊港,1967年后因兴修水利而填平)上各建一座石桥,两桥相距不到三丈,有如一个大写的“八”字,因桥位于下洲,所以人们称它为“下八字桥”或“下八桥”。
原先的下八桥为三节四排麻石桥,长约三丈,宽约六尺,桥两旁砌有栏杆,两头放着四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在三座八字桥中,下八桥的桥头集市最为恒久,一百多年时间里,它不仅没消亡,反而得到不断发展,目前这里已成八桥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1939年10月26日,下八桥见证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和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会师合编的盛大场面,如今,会师广场成了一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62年,因交通格局改变,老下八桥被拆除,原址往北80米处,重建了一座水泥桥。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座拱形水泥桥又建回原桥处。如今的下八桥,为水泥涵洞平桥,重建于2004年,它长18.8米,宽16.8米,涵洞直径8米。
其实,扬中的八字桥并不止这三座。从一幅“民国二十三年航空摄影测量二十五制版”的地图上我们可看到,在三茅大港的支港中八桥港上,由北而前就有上八桥、中八桥和下八桥。这里的上八桥就是前面所提的企东村秦家埭东头的中八桥;这里的中八桥在滨江村坝岸埭东头;往南400米,便是下八桥。由于一条港上相隔一公里有两个中八桥,指称不免有点混乱。
在同样地图上,我们可看到扬中的廿四桥在当年小三圩埭的南面,如今的森林公园附近。对这座桥的文字记载只有一次:1933年11月的农民抗税运动,在这里也曾发生过流血事件。11月21日夜,准备赶往三茅镇火烧县政府的农民队伍走到廿四桥时,国民党县保安队的警察开枪射击,一陈姓农民当场倒地,领导人被捕。
“小白长红几树桃,嫩黄浅碧柳条条。春光偶到三层阁,客梦频牵八字桥……(清·洪亮吉)”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八桥身边长大的人,我的梦也常萦绕在“八字桥”上,不为桃红柳绿,只为沧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