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第10版:西津渡

成事为先

□ 滴石水

历史上有三位著名重臣的史料中,都有读之如食有蝇的片段。

一位是汉朝开国重臣陈平。这位六出奇计、为大汉立国立下殊勋的重臣,在惠帝死后,吕后欲封诸吕时,表现得令人不齿。当时吕后先询问右丞相王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王陵断然否决。吕后随后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王陵气得退朝后怒斥陈平等人:“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王陵因此被免,而陈平跃为右丞相(汉朝右相为大)。

另一位是唐朝名相姚崇。这位为开创“开元盛世”作出巨大贡献的三朝宰相,在武则天退位普天欢庆时,号啕大哭,让世人嗤之以鼻。公元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5名重臣(姚崇是其一)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中宗特嘉奖五人,封为郡王。当时,群臣欢呼雀跃,喜气洋洋。可在这满朝欢庆、满堂笑语之中,突然传出号啕哭声。张柬之循声望去,见是姚崇,连忙跑到姚崇身边劝阻,暗示不要得罪新帝,被满朝讥笑。姚祟却说:“和你们一起平叛,复原李氏江山,这本无可厚非,算不得什么功绩。然而武后在位时,功绩斐然,而且侍奉了她那么多年,我哭泣只是一个臣子该有的气节,如果非要因这事而治我的罪,我无话可说。”尽管姚崇如此解释,但人们大都认为这是权谲之举。

还有一位是大明第一神人、内阁首辅李东阳。这位仕宦五十载、入阁十八年、死后谥文正的内阁首辅,在大明著名太监刘瑾把持朝政的时候,让世人诟病。先是因为刘瑾为首的8个宦官形成太监刘党,分据要津,矫旨妄为,迫害忠臣,贪赃枉法,朝政日坏,同为内阁的刘健推案大哭、谢迁訾骂不休,只有李东阳态度暖昧,当满朝文武疏请武宗诛杀刘瑾等“八虎”时,李东阳唯唯否否不置一词;后又为刘瑾蛊惑人心兴建的玄真观撰写碑文,在碑文中为刘瑾歌功颂德,使个人声誉大损。国子监一监生趁天黑题诗于其门,嘲讽他:“才名应与斗山齐,伴食中书已日西。回首湘江春己绿,鹧鸪啼罢子规啼。”(鹧鸪声好像:哥哥行也不得也,不如归去。)

孤立地看上述史料,不免让人心中不解:这些名相重臣,怎么会有如此不齿之举。但是,纵观他们所处朝政,综合分析他们的一生,我深深感到,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些被鄙视之举,才成就了他们的不世之功。正如李东阳在读《唐书》读到武后篡位,狄仁杰和褚遂良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时写的那样:“狄仁杰事高于褚遂良,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

《史记》中记载,当王陵因吕后封诸吕斥责陈平时,陈平说了这样一段话:“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朝廷重臣,不能斗一时之气,逞一时之勇,必须权大势,观全局。陈平当时附和吕后,是他看到惠帝年少昏弱,吕后必然称制,诸吕必盛。“全社稷,定刘氏后”,是要审时度势、寻找机遇的。吕后死,诸吕谋乱,时机成熟,陈平以五百金厚礼向周勃上寿,将相交好,合力一举诛灭诸吕,迎接代王刘恒为帝,挽救了刘氏,安定了社稷。如果陈平像王陵一样,即使历史机遇到来,成事的一定不是他。姚崇哭武后,眼泪也不仅仅是臣子气节。虽然神龙政变武后退位,但她并没有死。李显是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上皇位的,他对武后一直特别害怕,凡有所旨,必行其事。武后的侄子武三思,代表着武氏家族的力量,权倾朝野,加上他和韦皇后之间的混乱关系,唐中宗李显是不可能选明择贤的。果然,五年后,曾经风光一时的五王,大多被朝廷以各种名义贬官,或被迫杀,或被流放边地抑郁而终。唯有姚崇能够挺立不倒,再次走上权力巅峰时,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推行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用才,抑制权贵,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救时宰相”之誉。如果姚崇与张柬之等人一样,开元年间是否会出现盛世,很难说。李东阳也一样,身处政治漩涡之中,面对刘瑾一手遮天的黑暗朝堂,他只能因循隐忍,虚与委蛇,委曲求全。正因为他在夹缝中求生存,才能调停其间,多所救正,在四年后徒手粉碎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挽回朝政。明朝名臣杨一清正十分感慨地说:“宾翁补天捧日无迹。”

上述三位重臣名相的处世之道启迪我们:身处任何时代,真正为社稷众生谋利造福,逞勇耍狠死碰死磕,是不可能实现人生抱负的。朝堂上不可能都是汉文帝唐太宗,政治舞台从来不会顺风顺水,在各种环境下,都要明确——成事为先,观大势,把全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实现人生崇高目标。当然,为谋私利,弄巧耍奸,则又当别论。

2023-05-26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2613.html 1 3 成事为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