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0日
第50版:情满镇江 共襄发展·乡愁篇

且说乌饭

□ 杨莹

吃乌饭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它与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一样,是传统的民间饮食。然而,与它们又有所不同的是吃乌饭的习俗并没有明确的节日归属,吃者完全是凭“各处各乡风”。譬如有的地方是清明节吃乌饭,有的地方却在立夏食之。闽东人喜欢在农历三月初三过“乌饭节”,而长江流域的不少农村,都有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的习俗。

说起吃乌饭的来历,版本各不相同。据《句容县志》载,此俗是用来纪念民间故事“目连救母”的。说的是僧人目连的母亲未守佛戒被罚入阴间,目连历尽艰辛去地狱看望母亲,送的饭菜却被饿鬼狱卒抢食一空。为此,目连想出一个办法,他用山上的乌饭草把糯米染成黑色烧成乌饭,瞒过鬼卒,最终让母亲吃上了饱饭。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四月初八,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并彰显目莲的孝道,吃乌饭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事实上,“目连救母”不仅仅是句容地方上的传说,也是中国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为“目连戏”而广为流传。

吃乌饭能免灾,据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佛诞之日,佛家煮乌饭以供佛;供过佛后的乌饭散发给弟子,吃了可以消灾。早在南朝齐、梁时期,隐居茅山修道的陶弘景就认为常吃乌饭可以填胃补髓消灭三虫。唐代诗人杜甫以“九浸九蒸九曝”之法煮出来颗颗黑中带蓝的乌饭,晶莹圆润。他赠给好友李白的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宋代也有“杂茎皮煮取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的记载。由此得知,吃乌米饭的食俗久矣。沿袭到了明代,乌饭在《本草纲目》中有了养生保健作用:“日进一盒不饥,坚筋骨,益肠胃,补骨髓,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在句容乡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家家户户都有吃乌饭的习俗。它是用糯(粳)米和南烛的叶茎制成的。南烛,也就是“乌饭草” ,又叫牛筋草、青精树,是一种落叶灌木。当地的茅山、宝华山等丘陵山坡上均有生长。

四月前夕,山上草木盎然,正是采摘乌饭草的最佳时期。我记得儿时,外婆总会提前一天上山去采乌饭草。她在石臼里捣烂草叶,滤去褐色的渣,往白糯米里掺上乌色的汁液,在竹制米箩浸泡一夜,待到第二天清晨,捞出已是乌紫色的米,放入大锅里煮,那特有的、浓郁的乌饭香随着木锅盖的缝隙四处飘散……

常常,煮好的乌饭除了自家享用外,外婆还嘱咐我将一碗一碗如黑珍珠般的乌饭分送给四邻八舍尝尝鲜,免免灾。令我开心的是从邻居家端回的碗从来不空,不是装一把水果糖,就是搁几片芝麻饼,有的人家回一碗绿豆汤,即便找不到吃食回赠的人,也要在家中的糖罐里挖几大匙白糖。

互相分送食物是旧时乡亲的待人习性,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于是我格外怀念儿时的乌米饭,和着白糖入口的甜腻芬芳,继而牢牢地、黏黏地萦绕在我的舌尖上,久久难忘。

摘编自2010年6月6日《京江晚报》

2023-05-2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1588.html 1 3 且说乌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