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0日
第48版:情满镇江 共襄发展·乡愁篇

端午话竞渡

□ 孟宪威

端午竞渡是我国的一项传统风俗,源远流长。白居易诗云:“竞渡相传为汨罗”;储光羲诗云:“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都道明了端午竞渡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

至少在隋代以前,端午竞渡已蔚然成风。《隋书·地理志》记载:“(竞渡)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简明概述了各地端午赛舟的状况。镇江作为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又具备江河交汇的自然条件,自然不能免俗。

镇江由于地处要津,建城伊始便为军事重镇,因此端午竞渡从发源起就带有浓厚的讲武色彩。《隋书·地理志》记载:“京江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江苏省通志稿》记载:“龙舟竞渡,则水国讲武之遗风。镇、扬郡夹江而峙,自来竞渡最盛。” 南唐时,政府大力鼓励端午竞渡风俗,除了对优胜者奖给银碗,谓之“打标”以外,还将参与者记录姓名,编入军伍,为此专门成立了一支水军,号为“凌波军”。

丹阳的端午竞渡同样盛于一时。《重修丹阳县志》记载:“竞渡戏自月初及望日止。每于十三日夺标于城霞阁下,游船蚁集,士女如云,亦胜会也。”唐代诗人储光羲是丹阳人,他所作《观竞渡》诗云:“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描写的紧张激烈的赛舟场面,大概率就是家乡的盛况。

镇江的端午竞渡有个特色,就是赛船用的是龙舟。《图书集成·职方典·镇江府风俗考》记载:“端午,造龙舟竞渡。”龙舟的形制如何呢?清代镇江文人何洯所写《江上观竞渡记》中有着详细记录:龙舟尾部系有彩帛,并悬吊一名着锦衣朱裤的童子,表演秋千盘舞。龙舟首部则是一个舞台,有演古人的,如吕布、吴王夫差等;有演神仙的,如钟馗、玄坛神、南极仙翁……龙舟上还建有楼阁,舟的四旁围有锦绣,金翠采绮,绣的内容包罗奇花异卉、珍禽异鸟。作者所见龙舟中有七成都是这样装饰的,可谓穷极工巧。

金山古时本为一小岛,位于扬子江中流,金山寺则雄居其上,于寺中可以俯瞰大江两岸,因此成为观看龙舟竞渡的绝佳去处。明人张岱在《金山竞渡》一文中评价道:“看龙船无金山寺比”。五月五日,金山与镇江的龙舟俱出,金山上观者团簇,隔江望去,如“蚁附蜂屯,蠢蠢欲动”。稍晚一些,“万船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好一派热闹景象。观者中有将银钱装入猪泡的,有将活鸭投入水中的,还有的达官豪室干脆将成群的鹅鸭赶入江中。龙船上的人奋身入水,争取得彩为荣,谓之夺标。岸上的观众则呐喊鼓劲,欢声雷动。有时余兴未尽,连续赛舟三天的情况也有。

近代以降,镇江端午竞渡的盛况有所衰退。虽然每逢端午节,在金山寺、古运河、关河、平政桥旁的长江边上,仍然有划龙船的场景,但所谓龙船,就简陋多了,大多数是用小划子或捕鱼用的鸦船在船上扎个龙头、龙尾,船帮子挂上龙披甲装饰而成。划龙船者多数是渔民及船民,他们边奋力划桨,边喊着号子,河岸上的人则用锣鼓、鞭炮或呐喊声助威。《镇江市志》记载:“端午午后,镇江船业同人在江面表演赛龙舟,观者极众。”

民国时期,镇江端午竞渡的地点逐渐移至古运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仍然保持着这一风俗。据亲历者回忆,在最后一次端午赛龙船活动中,由城里、城外的救火会各组一队,起始点为石浮桥至西门桥。龙船由普通木船装扮而成,船首立有一木制的龙头,船后没有龙尾而设有一大鼓,有专人擂击。中午12时整,一声枪响,两条龙舟竞发,随之而起的是鼎沸的人声。河上,龙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两岸,人们呐喊助威,喊声震耳,这样的场景至今仍保存在许多“老镇江”的记忆中,难以忘却。

摘编自2020年6月20日《京江晚报》

2023-05-2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1583.html 1 3 端午话竞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