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
第10版:西津渡

捋一捋镇江名门望族丁氏家族

丁绍周书法

丁石孙

□ 徐 苏

镇江丁氏家族源远流长。镇江丁氏的远祖世居北方。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人掳走徽宗、钦宗及大批官员,族人丁略,元祐年间(1086-1093)以“懋才科”进士授中书,历官洗马,也在其内。靖康年间,族人丁素在朝为官,随康王赵构(后为南宋高宗皇帝)一起南渡,初寓居金陵(南京),后因故死葬镇江丹徒。南宋后期,族人丁煜权知镇江府事,因祖茔在镇江,离任后遂“卜宅丹徒城东而家焉”。由此可知,后人把丁煜作为镇江丁氏的始迁祖。

丁煜(1195-1264),字景暘。以恩荫补朝散郎,南宋进士,绍定二年(1229)通判镇江,迁太府少卿、淮东总领;嘉熙四年(1240),权知镇江军府事历,总辖苏、湖、常、润四州军民事兼督粮饷。

丁氏家族发迹于北宋,占籍镇江丹徒后,支系衍增、族丁兴旺,传承有为、人才辈出,读书求学和科举为官者不绝,成为江南望族。他们世代以儒为业,以读书为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族里的进士、举人不断,读书风气特别浓厚,许多人著书立说,修身养性,成为知名的学者。

明代族人读书成才的典范

丁元吉(1427-1491),明代初期文学家。字无咎,人称“易洞先生”。丹徒人。他的父亲丁宁,考中过举人,做过建宁右卫经历这样的小官。因饥荒连年,弃官家居,所以家庭十分的贫困。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丁元吉喜欢读书的习惯,他精研《易》理,并将自己的居所名为“易洞”,这就是后来学者为什么尊称其“易洞先生”的原因。为了生计,丁元吉放弃了科举业,未弱冠即教授乡里,并以谆谆善教而受到生徒的敬重。

明代宰相靳贵对丁元吉非常敬重,曾从学于他的门下。丁元吉去世时,他专门写了《哭丁易洞先生》的诗,诗中有“华岳中峰一夕摧,南徐衿佩更谁依。行藏空载伊川易,笑语宁闻坡老诗”的句子,表达了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丁元吉为人宽厚仁爱,才思宏远,他的诗词古文都很好,对史学也做过研究,喜欢考古论事,又精通医学,所以在地方上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后来官府慕其学问深,人品好,聘请他编纂《成化镇江府志》。镇江知府林一鹗欲推荐他出来做官,以不愿做官而辞。著有《陆右丞蹈海录》1卷补1卷,《丁易洞先生文集》64卷。

丁玑(1457-1503)字玉夫,号朴斋,丹徒人,成化十四年(1478)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成化二十年、二十一年星殒,皇帝令其直言,曾上奏数千言,论治道本末,时政得失。主张“振纲纪,正风俗,慎用人,苏民困,理财用”等,又弹劾李孜省及僧继晓等人,疏留中,因他事被谪普安州判,历任广东按察副使、提学副使、四川按察使等。丁玑对经学有兴趣,读过许多经学方面的著作,也通诗文,喜吟诵,著有《洪范正误》1卷、《四礼仪注》4卷、《大学疑义》1卷、《初斋集》10卷。

丁瓒,字敬夫,号点白,丹徒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吏部主事,改工部,任温州知府,升浙江兵备副使。为官时,他注重民生,并发挥了自己精通医学的特长。他发现温州当地的行医人大多不喜欢读《内经》《素问》等书,这样不利于医术的提高,他就找来了元滑寿的《素问钞》作为蓝本,又参考了唐人王冰的《素问注》,最后编辑成《素问钞补》12卷行世,并在书后附上了《五经六气主客图》和《诊家枢要》,后来此书被列入了《四库全书》存目之中。

清代族人传授学业的楷模

丁绍周(1821-1873),字濂甫,号亦溪,丹徒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翰林院编修,历任詹事府中允、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功臣馆纂修、湖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光禄寺正卿、浙江学政等职。

丁绍周是一位勤于政务、忠于职守的好官员,他出任浙江学政时已年过半百且体弱多病,却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终因操劳过度,于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浙江督学官署任上。他还是晚清的著名诗人、书画家,其山水画笔墨淹润,不以枯俭为尚,《清画家诗史》中载其传;其诗文和联语正统而工整,不尚奢华,著有《蜀游草诗集》《浮玉山房试帖》等。

丁立瀛(1844-1907),字丽生,号伯山。咸丰三年九岁时随父亲丁绍周从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城。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六科给事中(礼部掌印),再任顺天府府丞。光绪二十二年(1896)奉旨在镇江开设商务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京参与“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任“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原江阴南菁书院)总教习。

丁立钧(1854-1902),丁立瀛胞弟。光绪六年(1880)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二十一年在北京参加“强学会”,当选为总董;光绪二十三年出任山东沂州府知府;光绪二十四年辞官;光绪二十五年(1899),丁立钧应“南菁书院”之聘出任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七年(1901),“南菁书院”改为“南菁高等学堂”,又经江苏学政李殿林奏请改称“江苏全省高等学堂”,丁立钧改任学堂总教习。他担任总教习后,即以当初“推新政”的精神和勇气来改革学堂教育,彻底废除旧式教育,全力推行新式教学,在每月的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开设“会讲”,由学堂监督及教员集诸生于讲堂,开讲伦理、掌故以及科学和外文等科目,从而将学堂办得生动活泼、朝气蓬勃。丁立钧晚年时因右手患疾,改用左手写字作画。著有《历代大礼辨误》《昭代尺牍小传续集》《清画录》《东藩事略》《历朝纪事本末》《南菁书院文集》等。

近现代族人博学多才的榜样

近代族人丁传靖(1870-1930),字秀甫,号闇公,丹徒人。宣统二年(1909),经帝师陈宝琛推荐,丁传靖赴北京担任礼学馆修纂。民国二年(1913),入江苏督军冯国璋帐下为幕僚。民国五年(1916)冯国璋当选为总统后,随冯氏到北京担任总统府秘书。民国七年(1918)冯国璋被段祺瑞胁迫下台后,丁传靖亦移居天津。从此以后,他专心致志笔耕写作,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被公认为清末民初时著作等身的文坛奇才。

丁传靖的著作现可考知的约30种,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猎戏曲传奇、诗词歌赋、古文骈文、文史考证等方面,诸如《霜天碧》《沧桑艳》《闇公文存》《闇公诗存》《宋人轶事汇编》《清大学士年表》《督抚年表》《历代帝王世系宗亲谱》《清代名人齿录》《东林别传》《甲乙之际宫闱录》《张文贞公年谱》等。

丁琪(1895-1975),原名丁家琪,镇江人,字柏岩,书画评论家。1920年南京法政大学毕业,先任交通部主事,后任职国民政府胶济铁路管理局、正太铁路管理局等。1949年后在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工作。家富收藏,特别对本邑历代书画家的作品着力搜集,热心研究历史及书画理论,根据清代镇江以张夕庵为首的诸画家的特点及成就,首先提出“京江画派”的理论,现已为美术史界所确认。著作有《中国女画家小传》《京江画人征略》等。

丁石孙(1927-2019),原名丁永安,生于上海,祖籍镇江。数学家、教育学家,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在代数、数论、应用代数、代数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历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外交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周培源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民盟第六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七届至第九届中央主席,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丁石孙长期从事代数与代数数论的教学与研究,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提出了程序自动化的研究课题,是在中国开展代数数论研究的倡导者之一。在平衡教学与研究上,丁石孙从长计议。在他看来,中国数学起点相对落后,数学家的重心不是要放在自己搞研究和出论文上,而是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和理论,并把学生教好,培养下一代人才,让后来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他编著了《高等代数讲义》《高等代数简明教程》等教材,常年被高校数学专业使用。季羡林先生在北大百年校庆时这样说: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孙。

2023-05-12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0150.html 1 3 捋一捋镇江名门望族丁氏家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