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1日
第12版:春江潮

从生活中走来的大境界

——读王玥的《镇江1937》

□ 刘玉宝

王玥是个才女,我们很早就是朋友了。当她告诉我说写了本书时,真替她高兴。

拿到《镇江1937》这本书时,就感觉有些沉甸甸的。这份沉重既源于血红色封面以及那上面白聊聊的字体,也源于读过以后的那种回响。那是个啥年代,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侵略者进了家门。因此,若是没有一点沉重感,那都是骗人的。书不厚,20多万字,但跨度不小,正如作者提炼的那样——“这是一个家族的成长史,这是一个城市的涅槃史。”因此,我们不能遗忘,不该遗忘,也不敢遗忘!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应该说无可挑剔。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我比较喜欢女主角金绮梅。这是一个有点任性、有点活泼、又有点调皮的敢爱敢恨的女孩,面对礼法如此,面对浪子如此,面对鬼子的刺刀,她也一样敢于近前。当然,她也害怕,正是因为怕才更加立体,也才能衬托出她对亲人的那种深沉的爱。金绮梅是有血有肉的,从胆小怯懦的童年,到天真烂漫的少女,再到成熟稳重的青春萌动期,可以说这个人就活生生地站在我们跟前,让你欢喜,让你对她的爱深信不疑,并且时不时还为她捏把汗。感谢作者没有把她塑造成英雄,否则,也许就不是金绮梅了。

都说家国家国,没有国哪有家?作者构思巧妙的地方是从家庭的破碎开始的,而导致破碎的原因不是别的,既可以说是鸦片,也可以说是封建迷信,甚至可以说是那个吃人的旧社会。然而,家庭的破碎和国家的破碎如出一辙,家都不保,国自然也会分崩离析。好在作者塑造的金母这个形象,表面上也逆来顺受,骨子里却有一种坚强、责任和能干的成分,因此,她可以隐忍骨肉分离,可以将家撑持下来,甚至在精力耗尽之后,仍然坚信自己给儿子选的路,相信儿子的本事。着墨不多,才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像铺路木,没有母亲的存在,也就没有后来儿女的未来。

小说展开故事总离不开矛盾冲突,作者对金亦恭的塑造,可以说用的是巧劲,也就是说选择他的医技作为突破口。所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诗词歌赋,还有什么?中医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这绝不是巧合,应该说与作者的先辈或多或少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据作者说,其舅祖父是镇江江滨医院中医外科的创办人金伯恭,他的妹妹是作者的祖母,闺名中有一 “梅”字。这就难怪了,真家底真功夫,水到渠成。即便如此,作者还是惜墨如金。通过金亦恭义诊医好了烧饼摊李平镜母亲的“飞蚊症”;通过他破例出诊医好了白玖贵的儿子小文,还得了个“大医精诚”的牌匾;又通过用一根烧红的缝衣针医好病入膏肓的小史蒂夫,从而为中医正名。三个事例, “圣手神医” 金亦恭的名头就板上钉钉了。没有多少铺垫,纯粹的素描笔法,叫人口服心服。

王富这个人物,我觉得挺有意思,说他专门为爱情而生毫不为过,他无论做什么都围绕着金绮梅。当然,这个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正直、聪慧、善良,虽然作者给他贴上了曾经做过道士这样一个标签,丝毫没有脱离凡尘,依然是个寻常人,平凡又不张扬。用这样一个人物陪衬几个抗日英雄,说相辅相成也行,说相得益彰也好,总之很谐和。

1937年是沉重的,沉重的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中国人的胸口。但在镇江,在这座以抗击侵略者扬名的英雄城市,又是悲壮的,可歌可泣的!作者写了中国空军英雄陈天民,写了乔装“半仙”深入虎穴救人的管眷国,写了宁可一把火烧了祖宗祠堂,也不愿便宜日本人的自焚身亡的烈女朱怜,甚至还写了金亦恭为救人而杀死日本人的不得已行为。爱憎分明,作者对汉奸是那么深恶痛绝,为此专门写了锄奸一章。凡此种种,无不表明中国人是不屈的。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作者也没有忘记镇江的史实,通过许多细节处理,展呈名城故旧,让人回味无穷。镇江“三怪”等在文中出现,增强了小说可读性和趣味性,而国民大剧院、西津古渡、福德祠、慈仁堂、德珍诊所、崇实女中等真真假假,不但增添了历史沧桑感,也加深了小说的厚重感。

回到主题,小说写生活又跳出生活,所以我说是从生活中走来的大境界。什么大境界?那就是大爱,或者说是爱国情怀。如果作者仅仅把着眼点放在生活小节上,本书至多也就是一本市井小说。可作者没有这么写,而借“家族”抒发那种大慈悲大怜悯,特别是通过冬赈、沉船等情节,将家国情怀提升到了一种境界层面。当然,悬壶济世也都有这种境界在里面,当金亦恭用事实感化洋人时,你有没有感到一种痛快淋漓?后来金亦恭的再度出山,到最后捐献180张验方都体现了一种升华了的大境界。怎么说呢?我非评论家,也不懂得怎么去评价作品,就是个人读后的一点感想而已。

总之,此书值得你去细细品味。

2023-04-21 ——读王玥的《镇江1937》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47275.html 1 3 从生活中走来的大境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