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俊 郭方恒
本报记者 张兆勇
句容市边城镇深入学习践行“枫桥经验”,积极延伸“庭所共建”法治惠民实事项目,致力打造镇级“非讼服务站”新品牌,探索建立诉讼与非讼纠纷解决机制良性互动新模式。
构建多元调解格局
“单兵作战”变“多兵协同”
去年,该镇“非讼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初步组建了一支非讼专兼职调解员队伍,由19名专兼职调解员、62名志愿者调解员以及1名法官、2名律师组成,建立了矛盾纠纷受理分流、分析研判、协调联动等一揽子服务,不断优化矛盾纠纷问题处置全流程。
今年以来,镇“非讼服务站”积极整合律师、法官、民警、网格员等专业调解力量,推进矛盾纠纷化解“访调、公调、诉调”无缝对接,把多元化解贯穿处理群众诉求的始终,将“单兵作战”变为多部门共同参与,探索形成“多方参与、协调共商、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非诉讼矛盾纠纷机制,进一步增强纠纷化解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一站式化解矛盾
工作效能大幅提高
为更好服务群众、更快捷地化解矛盾纠纷,该镇还积极与市人民法院对接,成立镇巡回审判工作站、村居非讼工作室,由各村各部门派单,“非讼服务站”接单,形成一站式矛盾源头化解、纠纷就地调处的“诉调对接调解圈”。
有了一站式矛盾调解,工作效能提高了许多。去年10月,镇域辖区内某企业因经营不善与员工发生了劳资纠纷,镇政法和社会事业局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并派发“服务单”,镇“非讼服务站”立即联动法官、律师、民警、劳动监察人员等成立工作小组,迅速了解情况、稳定工人情绪、积极上下联系,采用沟通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三管齐下,以相对简便的程序成功化解了上述纠纷,处理过程不仅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节约了行政和司法资源。
为民服务前移
服务群众便捷高效
按照常规诉讼流程化解纠纷,不仅耗时耗力,且很难保证当事人能够及时维权,因此“非讼服务站”积极鼓励和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形成“源头减争、非诉挺前、诉讼断后”的解纷格局。
去年7月,一起因排水沟排水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让当事双方互不让步,在多方上门实地劝说调解之后,镇“非讼服务站”组织力量进行了现场勘查走访,主动告知当事人可以通过简易化程序解决问题,最终该事件在“巡回法庭”进行了联合开庭审理,双方冰释前嫌,顺利化解矛盾纠纷。除此之外,镇司法所、白兔法庭、各村各部门还集中审理化解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突发矛盾纠纷等,一些因当事人行动不便、案由较简单的案例在镇“非讼服务站”以巡回审判的简易程序形式进行开庭审理,真正实现了为民服务前移,高效便捷解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