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长富
万里长江,东流入海。镇江、扬州,一南一北,共饮一江之水。两地之间的这一段长江,历史上曾有过多个别名,有的是从江南的角度命名,有的是从江北的角度命名。了解它们,对于了解古代镇江扬州地区的长江文化,以至相关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别名,从相关的历史文献看,最早当是“北江”,然后是“曲江”和“丹徒江”,最晚的则是“京江”和“扬子江”。这里先探述“北江”“曲江”和“丹徒江”。
北江
北江是今天所见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到的古代镇江、扬州间这一段长江的最古老的别名。它的名称及有关情况,始见于先秦时期的《尚书·禹贡》篇。文章说:“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意为:大禹疏导汉水等使之流向东方,汇合为彭蠡泽即鄱阳湖。彭蠡泽向东的江为北江,流入大海。)至于“彭蠡泽”以东的长江称为“北江”,从《尚书·禹贡》篇说“淮海惟扬州。彭蠡既豬,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意为:淮河与大海之间的地区是扬州。鄱阳湖汇聚了多条河流,如同北方的候鸟来此栖居。然后震泽即太湖的水利工程获得成功)。文中所说“三江”,“南江”在清代时称“松江”(参《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之《苏州府·松江》);“中江”“自芜湖县东流入县北,又东迳溧阳县界,自唐宋时筑银林五堰,中江遂不复东”(参同上《江宁府·溧水县》);“北江”在常州府武进县“县北,自镇江府丹阳县流入”(参同上《苏州府·武进县》),“大江”在“(丹徒)县西北自江宁府句容县界流入,与扬州之江都县分界,又东迳丹阳县入常州府界”(参同上《镇江府·丹徒县》)。由此可见,“北江”就是指主要流经镇江、扬州间的这段长江。这一段长江,后来成为长江下游的主干(参《辞海》《辞源》)。而这段长江古代之所以称为“北江”,显然是由于它在南江和中江之北而得名的。
说到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厘清。那就是,对于《汉书·地理志》所说“江至毗陵为北江”,由于毗陵“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晋武帝太康二年(281),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引者按:指晋陵)。……永嘉五年(311),元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丹徒。太兴(318-321)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徙还丹徒。”(以上据《宋书·州郡志》)在这种情况下,“毗陵”所指究竟是“延陵”(今丹阳)或“晋陵”(今常州),还是“丹徒”或“京口”(今镇江),后人也就有不同的说法,因而对“北江”所流经的究竟是在常州还是在丹徒之北,也就有不同的说法。在相关说法之中,《光绪丹徒县志》卷三所录唐代徐坚《初学记》说:“《汉书·地理志》:‘江至徐陵为北江’。又《荆州记》云:‘东北至南徐州为北江。’又《荆州记》云‘东北至南徐州名为北江,而入于海也。’”该志又录吴淑注《南徐州记》说:“京江,《禹贡》北流也。阔漫三十里,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并录桑钦《水经》说:“沔水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郦道元注:“《地理志》曰:毗陵县,旧丹徒之属县丹徒县也。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沦于江。江即北江也。”由此看来,所谓“北江”当是指流经丹徒和常州之北的那段长江。因此,《辞海》把“江至毗陵”之“毗陵”释为常州,但又引徐锴《说文系传》说“江至南徐州(今江苏镇江)为北江”,不免自相矛盾。之所以如此,当是未能全面理解相关文献所致。
曲江
曲江之名,最早见于汉文帝和景帝时,文学家枚乘所作《七发》,文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兄弟,并往观乎广陵之曲江。’”《文选》李善注:“广陵国,属吴也。”《宋书·地理志》:“广陵太守,汉高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属荆国。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六年(公元前153年),更立广陵。”《光绪丹徒县志》卷三:“曲江,或曰钱塘江。然本文明曰‘广陵’,‘选’注明曰‘吴地’。”由此看来,“曲江”得名的时间当不晚于西汉前期。这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从扬州角度给相关长江段起的别名。
至于扬州与镇江之间的这段长江,在古代之所以称为“曲江”,《辞海》说是“古时以水流屈曲得名。”今天看来,这一说法还只是说到表面上的情况。事实上,之所以称为“曲江”,当是由于这段长江的江岸,特别是北岸,在古代,从广陵西部开始一直弯曲向大海(参有关历史地图),弯曲幅度较大,并形成喇叭口,所以水流屈曲,并且在“八月之望”即农历八月十五形成大潮,称为“曲江潮”或“广陵潮”,其势如同今天的钱塘潮。因而宋代米芾有《观潮》诗,就是写的“曲江潮”即“广陵潮”或“京江潮”。如果以为米芾所写的是钱塘潮,就误解了。
“曲江”虽得名于西汉初年并见之于《七发》,但看来还不大流行,因而汉代和六朝诗文中除《七发》以外,很难看到其他称扬州曲江的作品。虽然如此,“曲江”毕竟是古代镇江扬州间这段长江最早的从扬州角度起的别名,因而值得注意。
丹徒江
《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大江……亦名京江,又名丹徒江。徐坚《初学记》:‘长江有别名,则有京江;江带郡县为名,则有丹徒江。’”由此可见,丹徒江的得名,是由于它流经丹徒县北。按《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234),改曰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复曰丹徒。”根据这一记载以及上文所引郦道元《水经注》说毗陵古名“丹徒”,“毗陵县……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江即北江也”,可以看出,古名“北江”的丹徒县北的这段长江,后来又称“丹徒江”。而“北江”之改称“丹徒江”的时间,当在西汉之后到南北朝时期。“丹徒江”是继“北江”之后,从古代镇江的角度给流经丹徒县北境的这段长江起的又一个别名。与“北江”不同,“丹徒江”是“带郡县为名”。至于“丹徒江”的得名时间,当不晚于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