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2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菜篮子满满登登 大项目建设火热

节后开工,农业产业跑出喜人“加速度”

女工在大棚里采收荠菜 周迎 摄

汪月霞的茶园 周迎 摄

下河捞虾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王传友 黄杰文

马梁 陈图星

新鲜蔬菜一筐筐地从大棚中起出,带着泥土芳香运往市场;一网网青虾从寒冬的池塘中捞起,裹着满满蛋白质,等待挑选,季节的丰产给农户和市民带来双重馈赠。机器的轰鸣声中,一块块土地按照规划进行着平整;一处处“精巧”的施工下,宜农宜游的农业园越发美丽……

随着春节假期敲响结束的钟声,就在镇江大地,乡村处处描绘着的产业丰收、项目建设的喜人画面。

抢抓市场

新鲜蔬菜趁高价紧赶快销

“大家加把劲,这个棚就只收荠菜,中午就有人来收。”1月31日,正月初十,位于丹徒区高资街道的巫岗村蔬菜基地里,多位手脚麻利的女工或蹲或站地在大棚里快速采收着荠菜,而基地负责人王立春则不时查看着时间,计算着采摘进度和收货之间的时差。

“你看周围的这些大棚,里面的青菜都卖得差不多了。”面对记者,王立春笑着说道,从正月初三到初十的8天时间,他可是小赚了一笔。

原来,在2022年11月之前,大棚青菜的批发价格只有1.2元-1.4元/公斤,而之后的价格则在低温的“帮助”下不断上浮。正月初三,过着节的王立春从熟悉的菜贩那儿听说青菜的田头批发价格已经来到9元/公斤。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立即组织了18名工人返回基地,当天就起出了1200公斤青菜和芹菜,随即运往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没错,那天卖了1万多元,可让我们夫妻俩高兴坏了。”

自此,王立春的蔬菜销售一天都没停,每天的出货量都在600公斤至1000公斤之间,十几名工人要在田里忙碌近10个小时。

看着越来越空的大棚,王立春按照惯例开始了下一茬蔬菜的布局。“现在棚内的菜估计在正月下旬就会全部结束。等把棚内的土地翻耕好之后,就要开始种黄瓜、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了。“种苗都在山东定好了,只要田间条件一合适,立马就能送来,栽下去。”

说话间,一车钢管送达基地,王立春熟稔地和司机打着招呼,并引导车辆去往卸货的位置。他边走边说,这些钢管是基地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蔬菜基地有110亩左右,其中大棚建设面积100亩,而棚内径都是6米的,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王立春指着一些刚建好的大棚说,这些新建大棚内径达到了9米,不但能够实现两垄分植不同品种,更为小型机械下田提供了较好的作业空间。

脑补着建设好后的场景,王立春不由开心地表示,有了这些大棚,丝瓜冬瓜类的瓜果就能尽早栽种,清明前后就能上市,等露天种植的刚上市,大棚里的就快结束了,价格还更好……

夜晚捕捞

“丰硕”青虾凌晨运往市场

晚上6点,位于丹阳市延陵镇行宫村的马明夫妇和工人们熟练地穿戴好防水设备,依循着早已熟悉的分工,开始了属于他们的“忙碌时间”。随着一声声中气十足的口号,一张张网具从养殖池中拖出,伴着冰冷池水滑落的声响,一个个体态丰硕、色泽淡墨的青虾显露了出来。

这300亩的青虾养殖基地,是马明夫妇如今创业的成果。而从1月8日上市以来,每天晚上6点至次日凌晨,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捞虾时间。“每天要出500公斤左右的青虾,我们夫妻两个和六七名工人要忙6个小时,才能完成虾货的捞取和分拣、装箱。”

在连续工作6小时之后,马明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之后他就得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名工人,驱车前往凌家塘批发市场,把这些青虾卖出去。

“今年的价格十分不稳定,忽高忽低,但不管怎样,虾子销售还得跟着时节走,可不能等在塘里。”马明笑着说,青虾养殖的季节性很强,每年7月份虾苗下塘,12月份基本达到上市标准,次年1月份就开始陆续上市。用他的话说,这时候的虾都在“冬眠”,躺在塘底不动也不进食,就等着上市了。“正月初二至初五那几天气温都在0℃以下,水面都结冰了,都得破冰捞虾,很辛苦。”

当记者问到天天出货是否影响走亲戚时,马明笑着说“完全不会”,“走亲戚大都是上午,吃完午饭就能回家睡觉,晚上再开工捞虾,工作走亲戚两不误。”

大干快干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正月初八,一场激动人心的复工大会在句容市郭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部召开。在简短而充满干劲的鼓舞下,项目建设再次沿着预定轨道启航,为粮食丰产丰收、端稳中国粮贡献力量。

正月初九,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工程正式开工,110多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有序作业。在核心平整区,12台大型推土机、4台小型挖掘机和5辆运土车配合默契,所过之处,土地正一步步“整齐”起来。按照现场项目负责人的话说,设备投入还将根据工程需要逐步增加,确保工程的整体推进速度。

机器卖力工作,工人们也加班加点,为早日实现“好种粮”“种好粮”的目标奋斗着。“最近天气还可以,没那么冷,我们一大早就来上工了,为项目建设赶工期。”现场,一位来自附近的村民如是说。

据了解,为按时高质量完成工程,施工单位每天早7点便安排人员工作,至下午5点30分结束。目前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以上,预计3月中旬全面完成,确保如期验收。

从核心区延展至整个项目,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郭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我镇东湖、东方红、孔塘三个行政村,建设总面积10000亩,总投资3000万元。”郭庄镇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吕彬表示,建设内容包括泵站5座、衬砌渠道5.9公里、机耕桥9座、清淤河道2.3公里、水泥道路26.1公里、涵洞150座、平整田块1000亩、田间配套484座、生态渠道350米、生态护坡700米、净化井4座。此项目为重点打造工程,旨在建成“三个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即一万亩高标准农田、一千亩吨良田、一百亩条块田。

精心打造

茶旅融合为产业发展增色

“这边景观植物栽种要严格按照设计规划来进行,这样才能让茶园体验和观赏效果达到最佳。”2月1日,镇江市水木年华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汪月霞在自家茶园查看着施工进度,不时为景观植物的定植把关,确保整体打造效果与预期规划相匹配。

从正月初六开始,公司的“水月雨”茶文化园项目就已恢复施工。除了附近村里请来的12名工人外,关键项目建设施工人员也悉数进场,每天从早8点干到下午5点半,雷打不动。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抹茶固体饮料生产线一套,万级净化抹茶固体饮料车间627立方米,观光茶田表演区域226亩,景观植物213亩,观光道路2.7公里,打造园区及周边水景81.4亩。”汪月霞如数家珍,项目建成后,不但能扩展企业产能,更能发挥积极的社会效应。“建设完成后,这里将成为镇江市新增的地方特色茶游景点,随着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加,在带动镇江茶产业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还能推动周边茶农从小茶叶走向茶产业。更直观的是,带动周边7个自然村150户农民增收,175户农民直接受益,年人均增收2800元。”

除了线下的项目施工,来自线上的“脑力”拓展也在同步进行。“公司的抹茶产品已顺利推出,受制于品质追求而不添加防腐剂的原因,糕点类和饮品类抹茶产品目前只能线下销售。”汪月霞说,为了拓展线上市场,她和企业员工正在积极谋划抹茶荞麦面等线上产品的布局,这些都需“脑力”的加持。

眼看新茶还有不到2个月就将上市,白茶系列、黄金芽系列和红茶系列包装设计的优化也需要汪月霞同步跟进。“茶叶预订已经开启。这不,下周就有大企业的采购代表前来考察,为茶叶订购做准备,这也需要我细心接待,更要将产品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转变,汪月霞对今年的生产经营信心十足,准备撸起袖子,在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上奋力前行。

2023-02-02 菜篮子满满登登 大项目建设火热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34038.html 1 3 节后开工,农业产业跑出喜人“加速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