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石水
结束三国三足鼎立格局有两大功臣勋将,一个是灭蜀之将邓艾,一个是灭吴之将杜预。他俩都是司马集团的股肱之将,都创造过经典之战,在兵士和百姓中都有良好口碑,可是结局迥异。邓艾灭蜀后不到两个月,连同几个儿子被朝廷诛杀,连老婆孙子都被发配边陲。而杜预灭吴后,因功封侯,仍领荆州重镇,荣光而终,被朝廷追赠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成为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第一人。都是功勋卓著,结局为何天壤之别?析其究竟,令人深思。
首先,两人对君命的执行截然不同。邓艾灭蜀后,上表想乘势而进,展开灭吴之战。司马昭明令:“此事不宜马上实行。”可邓艾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回应。在司马氏即将代魏的关键时期,司马昭头脑里想得非常多的,绝非征战一事。君命不宜立行,邓艾偏要坚行,怎么能让司马昭心中不疑、不怒?而杜预很清楚君命无二,他在排除灭吴主要障碍吴国西陵总督张政后,感到战机已到,上奏司马炎速速开战。可朝廷里杂音纷乱,尤其是扬州前线晋军主帅王浑上表称孙吴要倾全国之力攻打晋朝,司马炎迟疑不决,诏令灭吴之战推迟一年。战机不复。杜预接诏,焦急万分,但他绝不违令而行,第二次上书,给司马炎分析各种利弊。司马炎仍然迟迟不决。杜预又第三次上书,并请司马炎宠臣张华帮助劝说。在张华的恳请下,加上杜预几次上书把攻灭孙吴的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马炎最终拍板,发兵南征,攻灭孙吴。封建王朝,君命绝不可违。自己再有主见,再有能力,都绝不可替帝王作主。要说能力,此时最大的能力,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办法,让自己的想法成为君主的意志,而不是逆命而行,给自己埋下最大的祸根。
其次,两人功成后的处置不同。邓艾功成自恃,竟然以天子名义任命投降的蜀汉君臣,又修筑耀功高台,大肆炫耀,居功至伟。而杜预功成不居,“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功,请退。”(《晋书·杜预传》)他返师凯旋后,面对司马炎封县侯增食邑,屡次向司马炎陈述灭吴是皇室之威,将士之力,自己骑马射箭都不如普通士兵,只是家族世代享受皇恩,才有效命疆场的机会,武功根本不是自己的擅长,请求退职。司马炎不允许其退职,命其仍镇荆州重镇。杜预回到荆州,立即把灭吴一页翻过,集中全荆州之力,投入到大兴水利工程上,既整修前代河渠,又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开凿从扬口到巴陵的万里运河,百姓大获其益,尊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面对这样一个建万世奇功而默功不宣、全身心投入荆州建设的功臣,司马炎怎么能不从心底宠爱之。
第三,两人与文臣武将的相处方法不同。邓艾之祸,与平蜀主将钟会的陷害有很大关系。钟会施奸,邓艾如果不居功自恃,让钟会享受到功成之益,是可以用智慧消解其奸的。杜预与上下相处可谓世情通达,“预在镇,数饷遗洛中贵要。或问其故,预曰:‘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晋书·杜预传》)封建官场,浑沌之域。杜预尽管立旷世之功,但他很清楚皇帝身边人的嘴有多厉害,所以他“数饷遗洛中贵要”,平时就很注意,以求自安。就在他心急火燎地上书司马炎灭吴之奏的关键时刻,朝中重臣贾充、荀勖等人都是坚决反对的。但司马炎身边又有很多人为杜预讲话,张华就是典型。益州刺史王濬,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将。平吴战争开始后,王濬统率自己训练的水军,沿江而下,所向披靡。到达荆州界内,司马炎诏令,王濬攻下建平后受杜预指挥调遣。杜预十分尊重王濬,对众将帅说:“如果王濬攻下建平,可顺流长驱东下,不用受我节制。”“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晋书·王濬传》)。作为主帅,他没有给将帅们设置任何障碍,总是鼓励他们建立旷世之功。
第四,两人立身之本不同。杜预不以战功立身,《晋书·杜预传》记载:杜预“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杜预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司马炎曾问杜预有什么癖好,杜预说:“臣有《左传》癖。”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被时人誉为“张杜律”。由于他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时人称为“杜武库”。而找遍邓艾所有史料,未见博文的片纸记载。写《三国志》的陈寿说:“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闇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邓艾成为古人所谓的目论者,能与其学识无关吗?以文立身,就不会太在意战功,而精通经籍,又会助其从容把握旷世之功,这是被历史屡屡印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