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3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侯玉兰:三个“五年计划”圆梦乡村

周迎 摄

周迎 摄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尤恒

“创业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下了3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是投入,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就得回本。目前我已经做到了,并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充满期待。”近日,句容经济开发区晟洁家庭农场负责人侯玉兰和工人们一道,忙着在基地里收获香莴笋,正是靠着这种南京市场喜爱的“香饽饽”,她实现了农场经营的“触底反弹”,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乡野大地上圆了“创业梦”。

今年58岁的侯玉兰并不是个地道的农民。48岁之前,她一直生活在南京都市圈里,自己经营谋生活。2012年,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预见乡村充满发展希望的侯玉兰毅然回乡,在老家句容市黄梅街道开启了人生的“新目标”——种大田。

“那时候我觉着肯定能成功,所以胆子也大,一上来就流转了270亩地,并签了16年的流转协议。”侯玉兰笑着说,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必要的设备投入,加之资金的管理使用过于粗枝大叶,一年下来,种粮的亩均效益只有100多元,和预期相差甚远。

无奈之下,转换发展方向是侯玉兰必须面对的选择。“经朋友介绍,我引进了安徽的瓜蒌进行种植。为了种好瓜蒌,我以亩均7000多元的标准进行设施设备投入,但谁知道,2015年的一场大雪,将还挂在藤上的瓜蒌全部压塌了,除了象征性地收取了少量瓜蒌外,基本损失殆尽,亏损了40多万元。”侯玉兰回忆道,由于这类农产品没有保险,所以损失只能自己承担,加之资金链断裂,还有每年需要付的土地租金,那段时间她十分绝望。

但倔强的性格让侯玉兰不言放弃,“当初选择回家创业,就顶着很大压力,如果我自己放弃了,那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

踌躇间,农场周边一直存在的蔬菜种植基地让侯玉兰有了新的发展思路。“这些外地人都是一家人种个十几亩,种了十几年都还经营得不错,我就觉得种蔬菜或许是个好路子。”2015年,侯玉兰专门进行了品种选择,最终,本地种了多年的香莴笋成为她认定的主栽品种。“我做过市场调查,这种香莴笋从我小时候开始就一直有种,而且可以自留种,更是方便,最关键的是这个品种在南京市场上十分受欢迎,我想这就是我的未来。”

说干就干,当年她就试种了10亩地,结果销售十分顺畅,这让侯玉兰看到了希望。第二年,她将种植面积扩大至70亩,第三年更是扩大至200多亩。“为了把香莴笋种好,我把附近的农户都拉了进来,成立了句容市天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他们的技术和我的销售渠道,带着十几户农民共同发展。”

10年来,侯玉兰在逆境中不屈不挠,靠着对目标的坚持和对生活的“倔强”,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诺言:从2012年只有一条土路的基地到如今水泥路为主、砂石路为辅的环形园区路;从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到如今沟渠纵横,引黄梅河水灌溉,水、电、网络配套完善,还新建了500㎡的农机库和蔬菜临时仓储点。“这10年,这片土地发生了大变化,我的人生也完成了大转折。虽然没赚到多少钱,但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榜样,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完成了打基础的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3个“五年计划”,侯玉兰信心满满。“今年,我的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这让我备受鼓舞。下一步,我想建一座冷库,用于蔬菜的临时储藏。同时,还想建一栋温控大棚,用于育苗。未来的想法很多,虽然已快60岁了,但创业的激情依旧满满,还想在乡村大地上做更多的事。”她说。

2022-11-03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21836.html 1 3 侯玉兰:三个“五年计划”圆梦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