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
第14版:西津渡

“拓荒者”巴玉藻:让国产飞机逐梦蓝天

左图:巴玉藻 右图:“甲型一号”水上飞机

□ 范文涛

1892年7月,巴玉藻出生于江苏镇江,少年时曾在京口八旗中学堂学习,13岁的他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后因成绩优异被选送英国留学,学习机械工程专业。正是在英国留学阶段,巴玉藻第一次接触到新兴的航空业。带着对蔚蓝天空的向往,巴玉藻在完成本科课程后,赴美国学习飞机制造。他用9个月时间修完航空工程学硕士全部课程,随后被美国寇蒂斯、通用两家飞机制造厂聘为设计工程师、总工程师。

外人看来,巴玉藻年轻有为,留在国外发展前途一片光明。然而,1917年秋,当巴玉藻得知民国政府计划自制飞机,正在苦寻专业人才时,他毅然放弃美方重金挽留,踏上回国创业之路。

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航空业更是一张白纸,很多国人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飞机,造飞机更是天方夜谭。几乎没有人认为巴玉藻能造出飞机,但巴玉藻却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能做得更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飞机的研制历程中,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接踵而至——

场地差。民国海军部提供给巴玉藻等人的场地,也许是世界上最简陋的“航空工厂”。工厂由船舶生产车间改造而成,相关设备和飞机制造搭不上边,且已荒废多年。和之前巴玉藻在国外工作的飞机公司相比,这里几乎相当于一片废土。一个英国人在参观完巴玉藻的飞机棚后,更是直言“这种飞机只能供人观赏,哪能飞上天空?”

经费少。当时国内工业水平落后,航空发动机、仪表、座椅等设备都需要进口,加上工人工资、材料试验等开支,工厂运营成本巨大。起初,民国海军部许诺巴玉藻五万元工厂开办费,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兑现。巴玉藻等人仅靠福建船政局少得可怜的“接济”,勉强维持工厂运转。

人才缺。工厂中仅有少数几名骨干参与过飞机制造,大到总体规划,小到数据测量、图纸修订,每个设计环节都需要巴玉藻等人亲力亲为,全程“包办”。不少工人文化水平极低,甚至大字不识,从设计图纸变成实物的施工过程,更是问题频出、难上加难。

面对种种困难因素,巴玉藻并未退缩。场地差,他就对现有造船机器和设备进行维修调试,用其筛选飞机材料,测试物理性能,努力变废为宝。经费少,他便努力压减成本,在国内寻找航空材料替代品,用福建本地产的杉木、白梨木、榆木等木料制造飞机骨架;遇到资金困难时,他甚至自掏腰包,以解工厂燃眉之急。人才缺,他就每天抽出时间编写教材、讲授课程,手把手演示操作方法,建立工厂前3年培养出百余名优秀学徒。

在巴玉藻等人努力下,1919年8月,制造出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巴玉藻并未沉浸在喜悦中,而是不断尝试改进创新工艺方法,在之后的十年时间,他们先后将6种型号12架飞机送上蓝天。

硕果盈枝,殊不知问天之路几多曲折。1924年6月,巴玉藻设计的“海鹰一号”海岸巡逻机,起飞后不久便坠落,试飞员当场牺牲。

作为飞机设计师,看着自己设计的飞机发生重大事故,巴玉藻内心备受煎熬。好在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外界的质疑声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巴玉藻吸取失败经验,对飞机进行全面改造,随后研制出高级教练机、轰炸机等多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首创浮动机库,解决了水上飞机驻泊和修理问题。

天妒英才,1929年6月,巴玉藻因中毒意外去世,年仅37岁。巴玉藻将中国航空业推向专业化高度,是名副其实的“航空大家”,也是当之无愧的“镇江荣耀”。历史镌刻下“老镇江”巴玉藻对我国航空业作出的伟大贡献,也记录下他勇敢闯、大胆创、踏实干的拓荒精神,这种精神经历岁月洗礼传承至今,激励着千千万万“新镇江”冲锋向前。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气质,一座城有一座城的风骨。百年前,巴玉藻凭借拓荒精神将梦想送上蓝天;百年后,拓荒精神闪耀在镇江这片创新创业福地,正滋养和陪伴这座城市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2022-10-1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19062.html 1 3 “拓荒者”巴玉藻:让国产飞机逐梦蓝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