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
第14版:西津渡

记忆中的陆家桥

□ 陆 云

陆家桥,既是桥名,又是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地名,在扬中市三茅街道民主村。我小时候曾经看到桥上刻着“太平桥”字样,不过知道太平桥名字的人并不多,倒是陆家桥家喻户晓,闻名遐迩。

据说太平桥是在清咸丰年间,由当地的陆氏族人募捐建造,之所以人们一直称其为陆家桥,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的居民全部姓陆,被称为陆家埭、陆家墩子,二是桥本身就是陆家先人募捐建造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乡村道路进行改造,陆家桥被拆除了,但陆家桥这三个字仍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我是陆家桥人,记忆中的陆家桥,横跨在三德港上,呈东西走向,桥面由三块石板构成,每块石板大约六十厘米,石板之下是横梁,横梁也是与桥面差不多宽度的石板,分别对应着桥下的三块竖着的桥桩,中间主跨大约有五米,两头的桥桩与港岸相连的部分大约三米,呈斜坡状,面板与主跨面板一样宽,对接浑然一体。陆家桥是一座纯天然石头桥,通体黄色,略显微红,虽谈不上雄伟壮观,但工艺独特,雕作刀法苍劲有力,主跨中间南北两边均有三个圆圈,圆圈里面刻着“太平桥”字样,风格浑厚严整,却透出简洁豪放之美。记得小时候,我曾站在桥上钓过鱼,在桥桩下摸过螺蛳,与小伙伴玩捉迷藏也曾躲在桥下,弄得一身尘土,满头大汗。

1984年和1989年我家两次砌房子,有不少建筑材料都运到桥头,然后再通过陆家桥转运到我家,记得那时都是父亲拉板车,我在后面推着上桥。我当时抱怨老祖宗怎么把桥造这么高,父亲说他小时候港里还走船,历史上陆家桥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桥造得高就是为了方便桥下行船。那时候我每天上下班都从桥上经过,三德港里的水也没被污染,两岸的人家都在港里淘米洗菜洗衣服,港水清清,碧波荡漾,阳光洒照在古老的石桥上,港里映着桥的美丽倒影。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打磨,陆家桥虽然隐去了它曾经的繁华,但它依然默默为我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陆家桥被拆除了,但说起陆家桥的故事仍是一段沧桑的岁月,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回忆。我记得当初参加工作时人家问我住在哪里?我说住在三茅公社群英十队。人家又问群英十队在哪里?我又说群英十队在大赛河北边。人家说是不是陆家桥?我很惊讶,他居然知道陆家桥,赶忙回答:“是的,我家就在陆家桥。”陆家桥见证了一代一代陆氏族人的成长,也成了我家乡的代名词。

小时候的陆家桥,是两个公社、三个大队的交界处,桥西的南面是城镇公社民主大队,桥西的北面是三茅公社前进大队,桥东是我们三茅公社群英大队。我家住在从陆家桥往东的一条横埭上,从我家转弯往南还有一个竖埭,大约住着二三十户人家,都姓陆,当地历史上一直称这里为“陆家住地”。陆家住地的东面是河,河岸两边都长满了高大的“鬼头杨”和青杨树,绿树成荫,小时候常常口渴了捧起那清清河水就喝,现在回味起来确实有几分甘甜。连片的河像蜿蜒的飘带,环抱着整个村庄。河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种着绿油油庄稼的农田(十四圩),每年冬春季在广阔的田野上麦子先是像青青的小草,到了春末麦子越长越高,如绿海般一浪接一浪,随风起伏,初夏整个十四圩的麦子都黄灿灿地垂着头,一片丰收在望。收了麦子,人们又会在农田里插秧,青绿成片的秧苗更加养眼,令人心旷神怡。

记忆中的陆家桥人勤劳善良,团结友善,崇尚礼仪,民风淳朴,大家都会按照辈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天邻居们都会互相帮助到高田(自留地)上挑土“墁竹园”,有人家砌房子邻居也会主动帮工。直到现在陆家桥人仍然保持着一家有事大家帮忙的好传统,不管哪家有红白大事,整个村子都会齐心协力,一起干活,烧火的烧火,洗菜的洗菜,有说有笑,既和谐融洽,又热闹圆满。陆家桥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年春节,各家各户都要互相拜年,初一当天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走出家门加入拜年大军中,挨家挨户送上拜年祝福,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格外亲切。

陆家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就有陆家祠堂,出了四位私塾先生,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有莘莘学子金榜题名。陆家桥曾先后有十多人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其中陆小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成了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陆家桥的故事,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2022-10-1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19061.html 1 3 记忆中的陆家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