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路
“人生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这句富含哲理的话,是电影《人生大事》所要表达的内涵。看透生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才有了芸芸众生面对死亡的种种选择:有人内向胆小却又偏偏盯着快要落怀的财富,在世人面前丑态百出;有人大大咧咧稀里糊涂过了半辈子,却在最后的考验前赢得满堂彩……凡此种种,展露的是或可敬或猥琐的人性,或温情或可鄙的情感,每个人,都有可以书写的完结终章。对待死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听见自己的心,顺应自己的心,相信你会找到那条有答案的路。
《人生大事》的故事围绕莫三妹与“小哪吒”小文展开,别看莫三妹听上去像是个女孩的名字,实际上莫三妹是个男青年,一个生活上一地鸡毛的单身男青年。在莫三妹的眼中,张罗死者的最后一程,是能赚到钱的,但也是他所鄙视的工作。没错,莫三妹是个殡葬从业者,年纪不大的他子承父业,靠这门“手艺”吃饭,但也正是这门手艺,让他与家庭的裂痕非但没有愈合,反倒是越来越深。
看惯了死亡,以及围绕死者的亲戚朋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莫三妹渐渐麻木,但他心底仍是善良的,这体现在他对待小文的前后态度上,体现在他与朋友及合伙人的日常生活上。小文失去了外婆,不知道父母在哪,她是不幸的;但小文从莫三妹那里得到了温暖,从被收养家庭那里得到了关心,她无疑也是幸运的。影片于是将小文的幸与不幸呈现给观众。其实不光是小文,也有莫三妹,他们相互找到了人生支点,幸与不幸让他们懂得了彼此的情感需要,也能将这份需要化作长久的陪伴,继续在“生”的道路上牵手而行,与“死”面对面时看到亲情的可贵,因为“死”而思考“生”的意义。
其实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思考,斯人已去时,我们给生者做了什么。那些我们觉得不可替代的大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死去,我们希望留下些什么。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再想那些曾经计划却又无法完成的事情,再想对亲人好一些,恐怕都已经为时晚矣。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干净的来,干净的走”,我们在家里忌讳谈到死亡,在朋友堆里也更多是一种调侃,所以死亡是被有意回避了。我们赞叹着“生”的伟大,诅咒着“死”的狠毒,却也一直知道,生死从来一体。明白了生要做何事,就应该知道死时要如何收尾。
古往今来,写到死亡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被拍成影视作品的也可说成千上万,但专门提到丧葬从业者的却不多。看了《人生大事》的观众,大多提到了日本的电影《入殓师》,也因此将《人生大事》称作中国版的《入殓师》。的确,《人生大事》与《入殓师》都以各自国家的丧葬习俗为外壳,都有学习丧葬礼仪的主角,这就让这两部电影,在叙事与内涵上有了可比较的维度。感兴趣的人大可以仔细比较两部电影的不同的讲故事的方式,但不管是哪部电影,如果能让观众在看完后有所感悟,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厚此薄彼”。电影的艺术性,正在于那些不同,千篇一律,会让观影的乐趣失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