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5日
第10版:西津渡

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

——上世纪80年代末西麓乡中小学危旧房改造点滴

西麓中学教学楼

保存下来的老校舍

□ 张甫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寄托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我在农村工作期间,体会很深。

那是1988年4月12日,在我从丹徒县上党镇调任西麓乡工作时,时任县委书记徐鸣和县委副书记蒋振谷找我谈话,要求我抓好西麓乡的经济、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工作。一般情况下,按照当时的形势,到一个地方去工作,都是把经济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交代的,但当时的领导却把教育与经济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对我提出要求。

到西麓乡以后,我通过调查发现,当时西麓乡地处茅山老区,经济不发达,交通条件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干部群众迫切希望党委政府尽快解决本乡200多名学生不能升入初中的问题。

孩子成长的好坏,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兴衰。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高桥镇大有圩有一所小学,两排瓦房,每排四间,三间是教室,一间堆放杂物。这所学校是旧社会本圩一位戴姓开明地主建的,由于年久失修,窗户的玻璃大部分是用油毛毡补上去的,桌椅板凳是圩里的三个生产队从不多的公积金中抽出资金维修的。家长们都认为读书能改变人生,“再穷不能穷教育”,即使经济条件再差,砸锅卖铁也要供自家的孩子读书,这个思想一直影响着我。

我工作所在的西麓乡只有两万多人,小升初学生有250多人,但每年只能有180多人能升入初中,其中还包括一所民办的上甸中学。由于西麓中学的校领导班子团结,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当时西麓中学的中考成绩平均分达480分,而上甸中学平均成绩只有360分,教学条件也比较差,群众意见很大,强烈呼吁将民办上甸中学并入公办西麓中学,体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平衡。

根据西麓乡小升初的缺口,扩大西麓中学已成为全乡干部群众的一致共识和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学校扩建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乡长为副组长,机关相关单位部门为成员,文教助理为办公室主任,在全乡开展了 “兴建中学教学楼,改造学校危旧房”这一民心工程。

当时兴建西麓中学9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需要资金50多万元。这笔资金现在看来数额不大,但在当时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生活水平低,一个正科级干部的月工资仅有105元。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采取了“四个一点”的办法:乡财政拨一点、集资筹一点、向上要一点、建筑公司欠一点。我们先后召开了全乡村以上干部集资会议和广播动员大会,层层进行思想发动,党委政府号召全乡镇机关干部每人捐款20元,党政主要领导捐款50元,所在村干部每人捐款10元,乡办企业领导班子每人捐款20—50元。乡财政节约开支,从当年预算中拨付5万元。全乡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捐款建楼”热潮。

这次的捐款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深深地体会到,办任何事情,只要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群众会掏心窝地支持我们。当时的捐款活动原计划10天完成,实际仅用5天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资金到账后,迅速开工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乡政府委派责任心很强的建管站长徐荣华同志负责此事。我和乡里的相关领导基本上每晚下班后都要去察看一下教学楼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西麓中学是1958年建成的,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教室已成为危房,雨天漏雨、冬天漏风,屋顶的椽子部分已经腐烂。当9月1日建管站把900平方米的教学楼交付给学校时,全校一片沸腾,望着教室里淡灰色的水泥地、洁白如纸的墙壁,更加上新添的200多张桌椅,校长王杏君激动不已,表示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办好西麓中学,为西麓的乡亲们培养好人才。

教学楼建成后,学校调整了教学布局,撤销了民办上甸中学,拆除了校内200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增加了实验室,扩大了住宿范围,凡是距离学校5里路以外的学生都可以住宿(原先是8里路以外)。学校还扩建了体育场,修建了300米的跑道,增添了篮球场和排球场。西麓乡不能小升初的70多名小学生全部可以到西麓中学就读。

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还帮助学校安装了自来水。原来学校师生一直依靠井水和河水生活,既不卫生,也不方便。我和镇自来水厂与西麓村商议,由大局观念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西麓村党支部书记谈朝文同志牵头,村负责挖掘地下管沟,自来水厂负责安装管道,用“抬石头”的方法帮助中学解决了饮水不方便的问题。

党委政府关心教育,人民群众支持教育,极大地激发了西麓中学教职员工的教学热情。一些原来有调出倾向的教师留了下来,一些师范毕业的大学生选调了进来。校领导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教职员工起早带晚、忘我工作;学生们认真读书、刻苦钻研;西麓中学的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89年暑期中考人均分达到了490.6分,列全县第一名。许多县级机关干部也千方百计想把子女转到西麓中学就读。一时间,乡政府领导和校长的压力很大,以致我们不得已作出一些规定来控制学生人数的增加,即便这样,西麓中学12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达到了69人。

1989年7月份,省政府在宿迁召开了改造学校危旧房的会议。根据上级部署,我们在改善了中学教学楼条件以后,1989年又趁势而上,全乡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村小学危旧房改造工作。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前期,农村的经济发展喜人,但农村的教育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农村小学条件差、校舍简陋、设备陈旧,但大范围的校舍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上级对每平方米危旧房改造虽有一点补贴,但仍是杯水车薪。乡党委政府除了继续抓好机关集资、发动社会捐助外,还决定在全年粮食定购的任务上筹集一点资金。当时粮食定购实行的是双轨制,乡政府决定连续3年,每年增加30万斤定购任务下达各村,各村下达到生产队,生产队下达到每户。每斤定购价在0.25元左右,议购价在0.45元左右,每斤增加0.20元,30万斤粮食可增收6万元,这笔款项全部用于危旧房改造。到1990年上半年,全乡学校的危旧房改造全部完成,改造速度在全县名列前茅。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付出,没有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全乡的教育不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那场轰轰烈烈的校舍危旧房改造中,人民群众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更重要的是,在全乡兴起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升了全民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的提升,极大地调动了全乡干群的积极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西麓乡1988—1990年经济发展速度在丹徒县一直稳居前几位。这时候,我才理解县委领导为什么要求我把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的道理。

2022-08-05 ——上世纪80年代末西麓乡中小学危旧房改造点滴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08944.html 1 3 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