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8日
第12版:春江潮

行走在孤独深处的灵魂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 吴圆圆

谈起民国时期的女作家,张爱玲当属首席。她的文字既有传统文学的古典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融合痕迹。中西兼备的文学视野,令她构筑的文学世界独具一格。她更是独创了一种“悲凉”的文学笔法,文笔犀利,言辞看似堆满冷冽,字里行间却又暗藏悲悯,让人读起来既爱又恨,五味杂陈,欲罢而不能。

《倾城之恋》一书,收录了张爱玲的九篇中短篇小说,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她的文字只单纯地寄情一隅,写尽情爱纠缠。她在故事中洞察人性的幽微,在滚滚红尘之外,孑然独立。我见她,一人踽踽独行,求爱,求生,求满目苍凉下的众生百相。

读张爱玲是在品味救赎。世间痴男怨女,左右逃不过婚姻、家庭、命运的框架。纵观全书,会惊愕地发现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似乎都是悲剧。葛薇龙为爱牺牲,甘愿成为姑妈和乔琪的赚钱工具;傃细因保守无知,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婚姻;霓喜为逐爱而蹉跎了一生的美好时光……从主人公的凄惨命运安排来看,世人都说张爱玲薄凉,但那并不是真相。

张爱玲的文字带有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通过描绘不同女性起伏跌宕的命运,揭露了男权社会下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迫害摧残。她更是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无情批判。张爱玲试图唤醒沉睡在旧制度下的女性,让她们能从心理和生理上获得双重自由。这种反抗意识,在那个年代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她一心想要救赎,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最冷峻的文字,诉说最残酷的生活真相。张爱玲的心不是冷若冰霜,而是灿如暖阳——她用内心的孤独冷傲,试图驱逐世间的黑暗。

读张爱玲是在品味孤独。如张爱玲所言:“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幼时成长经历,让她对世界心怀倦怠,她的文字世故到不近人情,这让很多人不喜。但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能豁然感受到她内心涓涓流淌、奔腾不息的善意。她的文字看起来凄惨怅惘,可若除去遮挡在表象的浮华,便可见她的内心是多么脆弱,脆弱到只要别人给她一点甜,她就会心甘情愿地捧出全部真心!《金锁记》中的七巧,明知道哥嫂来看望她是想沾些便宜,嫂子拉着她的手不过是亲切问候几句,她就忍不住真金白银地往外送;她明知季泽接近她是为了钱,可仍抵抗不了诱惑,提着长裙狂奔只为看他最后一眼。

谁能说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不能!每一个读过她文字的读者,都会为她感到心疼惋惜,自责自己什么也干不了,只能隔着百年的时空,虔诚地窥探她内心深处的孤独,那孤独厚重如冰山,永远暖不化;浓稠如黑雾,永远散不去。张爱玲是一个极度缺乏爱的女子,她将一切不被人理解的情愫一一付诸笔端,在黑白分明的字眼里任自己的凄苦被一一放逐,孤独地流浪。

读张爱玲是在品味人性。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能传世不衰,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在她的文字里,照见自己的影子。她的文字如同镜像,折射出众生百相。张爱玲不仅为小说中的主角赋予色彩,更不肯放过每一个出现在书中的配角。哪怕是一个丫鬟,一个跑堂伙计,一个电车上走来的侄子……他们都代表着一种难以琢磨的人性,一种无常的命运。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是因为她对底层社会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与领悟,她能感受到人世间被忽略的悲悯!她的笔如同外科大夫的手术刀,下手永远是快、狠、准;她喜欢直剖人性下藏匿的毒瘤,将人性弱点层层剥开,将鲜血淋淋的痛楚直陈读者眼前!读她的文字,会痛,会恨,会怒,会怅惘,会哀叹,会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愫萦怀……这种读者与作者共情、共鸣的力量,才是作品真正流传的根脉与真谛。

张爱玲的文字是永远读不尽的,犹如她那张经典的传世之照。桀骜地抬着下巴,一个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手势,一双睥睨红尘的眼眸。满纸薄凉,皆成底色,隔着时空万里,我听见她,传来一声似有若无的叹息……

2022-07-08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04292.html 1 3 行走在孤独深处的灵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