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蒋亚敏 马莹
本报记者 沈湘伟
夏日,位于丹徒区高资街道水台村的镇江市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桃子、桑葚、蓝莓等果树上果实累累,果林里还有一排排养殖车间。45岁的胡敏身穿工作服,正忙着给稻鸭喂食。谁能想到,她曾经是一名外资企业的“白领”,为了乡村振兴,她主动辞职回乡,大力发展养殖业,带动当地村民走上富裕路。
1997年,英语专业的胡敏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并走上中层领导岗位。虽然事业有成,可在她的心中,还有一份牵挂,那就是自己的家族企业——镇江市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父辈们近40年的努力,企业在稻鸭共作、发酵床养殖和凤头白鸭培育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可父辈年纪渐长,已无法承担工作重任,家乡的农村事业要发展,技艺要传承,责任需接力。再三权衡之下,胡敏决定辞职回乡,当一名全职农民。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胡敏一面自学理论知识,一面到扬州大学等高校进修,并参加丹徒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学习,不仅成了优秀学员,还获评2020年第一届丹徒区“十佳农民”。经过不懈努力,胡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她的公司业绩也不断再攀新高。致富不忘众乡亲,近两年来,作为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胡敏,已举办了近40场生态种养知识培训,受训人员达3000多人次。
在胡敏公司的养殖车间里,满眼都是今年新出的小鸭。目前她的公司每年可生产10万多只稻鸭共作专用鸭苗,在华东地区推广稻鸭共作面积达6000余亩,创造经济效益达1800多万元。2020年,赵亚夫在句容戴庄的越光再生稻试验田引进她的鸭苗大获成功后,2021年推广面积达400亩,今年将实施3000亩稻鸭共作计划。
胡敏告诉记者,她向村民们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不仅经常开展现场培训,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将中央电视台在天成公司拍摄的科教电影上传,供更多村民学习。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发酵床养鸡、养鸭、养猪、养鹅,共同走上致富路。
水台村春之芳家庭农场负责人周春芳告诉记者,她是两年前自主创业的,当时她对发酵床养殖一点也不懂。胡敏来到她的农场后,帮她选址、规划设计、搭建大棚,并提供了2000多只鸡苗、鸭苗、鹅苗。如今农场发展良好,产品供不应求,收入十分可观。句容戴庄大学生村官汪厚俊,也在胡敏的帮助下建起发酵床养殖场,每年可养5000多只鸡、150多头猪、80多只羊,他的养殖场还成为当地学习和观摩的示范基地。
在胡敏的养殖车间里,还有一群“宝贝”——凤头白鸭,这是我国的一个珍稀家鸭品种。极具观赏、食药价值的凤头白鸭,是在20年前培育稻鸭过程中意外发现的,经过多年的选育,并收集、整理、提纯复壮,如今已成功恢复了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一致的乌嘴白羽凤头鸭群体,年产凤头白鸭达到5000多只。凤头白鸭在2018年12月1日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2020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填补了我国没有凤头白鸭品种的空白。2021年3月,凤头白鸭被列入江苏省畜禽遗传品种保护名录,天成公司也被批准为省级凤头白鸭种质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推广凤头白鸭,胡敏还注册了“镇江市丹徒区凤头鸭养殖推广服务中心”,并以中心的名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镇江凤头白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年来她发表多篇专业论文,获得多项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并取得乡村振兴技艺师和畜牧师职称。2020年,胡敏获得镇江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优胜奖;2022年,她荣获丹徒区五一劳动奖章。
如今,胡敏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养殖车间,晒黑了脸,累弯了腰,可她始终无怨无悔,面带笑容。她说:“发展农业是我的梦想,因为热爱而执着,干活不算累,幸福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