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无中生有”的城市实践越来越多。一些我们曾经奉为圭臬的区域发展规律,一些我们曾经认为是制胜法宝的城市资源要素组合,在新的发展维度面前,或该换换脑筋了。
“这一次,北上广输给浙江县城”,这是本月初《澎湃新闻》一则报道的标题。关注到一座小县城,则是因为,联合国在华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落地于此——5月20日,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在浙江德清县挂牌;5天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紧接着在德清成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作为桥梁对接全球地信领域的国际组织(比如此次联合国设立的“中心”)与国内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有声音认为,2022年将是中国地信产业国际化的元年。
德清凭什么逆袭北上广深及其他新一线城市,受到联合国青睐?当然是因为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布局上,德清已然遥遥领先。坐落在距离杭宁高速入口4.5公里处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拥有中科院微波特性测量实验室等科创载体及43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2019年营业收入达200亿元,税收16亿元,是中国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度最高、产业结构最丰富的区域。以此为基础,德清更计划到2025年末,在北斗导航、人工智能、通用航空、车联网产业等方面,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而说到德清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一个公认的形容是——“无中生有”。
2009年,德清欲借力毗邻杭州的溢出效应和同城效应,为自身转型升级寻找支点,提出了“建设杭州北部新兴科技城市”的目标。县城南部5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圈出来,德清科技新城应运而生。2010年,国家开始布局地理信息产业“一主十副”园区,浙江获得一席。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将杭州滨江、富阳等地作为考察点,德清并不在其列。捕捉到这个信息,时任德清县主要领导10多次主动前往对接,终于抓住了机会。两年后,德清科技新城迎来挂牌后最大的项目——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地信产业因此与德清结缘,并被当作“推动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无中生有”,这一步还只是“生”;真要到“有”,还必须有一个精心培育之“养”。
当时的地理信息产业相对“冷门”,当时的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更是产业基础为“零”,布局这么一个产业,建设这样一个园区,“养大成人”的困难可想而知。须知,当初可是“一主十副”11个园区的布局,现在“出头”的也就是德清一家。但德清人坚持做下来了,也就走出了个“无中生有”。个中故事不多说,《澎湃新闻》的评价是:“在引进国际论坛、集聚产业资源、做牢产业基础、进一步落地更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机构的发展路径中实现了良性循环。”
还是《澎湃新闻》的报道,还是浙江的城市,也还是“无中生有”的城市实践。这一回,是嘉兴。
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5月初,《澎湃新闻》关注了嘉兴水果市场的复工。因为,也正是疫情,让这个嘉兴水果市场“破圈”——不少长三角市民第一次知道嘉兴有个庞大的“水果枢纽”。华北、华南的头号“水果枢纽”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华东则由嘉兴扛起了大旗。一个现象是,如果一座城市要对接长三角乃至外资客商资源,需要去上海,但如果一个地区要开拓长三角水果消费市场,它得先到嘉兴。《澎湃新闻》透露,2021年嘉兴水果市场交易额达525.36亿元,辐射覆盖了浙江全省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山东、上海等省市,交易量达490.01万吨,是长三角地区交易规模最大的果品集散中心,全国市场中也稳居第三。而嘉兴人还有规划,一个是,2025年水果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不仅是在2021年基础上实现交易额翻番,还有着超北京、广州综合市场的意味——成为全国首个果品批发千亿市场;另一个是打造“世界水果交易中心”,2019年、2020年嘉兴人连续两年兴办了中国·嘉兴(国际)水果大会,打出“世界水果·中国市场”的主题,2021年又举办了上海国际水果展。
没有遍地大果园,却欲成为超级水果枢纽。很多人归因于嘉兴的交通优势,古有水利之便,水网密布且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近有30年来的沪杭高速之便,所有乡镇15分钟即可实现上高速。但事实上,长三角的物流枢纽,排在嘉兴前面的同级城市不在少数。或许更因为嘉兴人有做市场的意识。据报道,嘉兴知名的专业市场并非水果市场一例。相反,嘉兴堪称“市场”大市。从1988年建成首个专业市场至今,全市专业市场106个,市场成交额百亿元以上的7家、十亿元以上的37家。颇有一些商品,皆是“无中生有”,在嘉兴没有先天优势,但最终却在嘉兴做出了全国影响力。按浙江官方媒体的说法,“没有发达的畜牧业,海宁市成为中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基地;没有森林资源,嘉善县成为中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不产羊毛,桐乡市和秀洲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
“无中生有”,咱江苏也有。公众号“城市进化论”近日刊文《隐形“锂电之都”,下一个万亿城市?》,说的是常州,正凭借动力电池产业迎来“翻盘”的机会——这里聚集了以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领衔的近50家规上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3440家)数量全国第一;已建成动力电池产能85.5GWh,居全国首位。文章说:低调蓄力的常州,已悄然成为全国动力电池领域的“隐形城市冠军”,俨然事实上的“锂电之都”。另有媒体则说,“常州虽然远离矿产资源本身,却以自身力量集合了中下游资源。”
看三座城市,读一个个正在发生且还将继续着的“无中生有”的故事,一个感悟应然而生——或许,那些“无”,并不是真的“无”;即使“有”,也不见得必然“有”。一些我们曾经奉为圭臬的区域发展规律,一些我们曾经认为是制胜法宝的城市资源要素组合,在新的发展维度面前,或该换换脑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