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1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刘伟:稳稳的农田稳稳的幸福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尤恒

“你看我家的地里,小麦绿油油的,长势正好,我心里看着就高兴。”近日,春日暖阳,天气正好,丹徒区辛丰农伟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刘伟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看着自家农田里的麦苗生长,用他的话说,田里长出来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他们一家的幸福。

虽说名字是个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但刘伟现在却是个实打实的“粮农”。蔬菜种植只能算是副业。但往前倒27年,刘伟还真是蔬菜水果种植大户。

“1992年,我从宿迁老家来到镇江,最开始是打工赚钱,后来看到有人卖西瓜和草莓,那个价格在当时可不便宜,我心里就想,如果我也种这个卖,估计能赚钱。”说干就干,1995年,结婚刚刚3年的刘伟带着妻子,在当时的丹徒县黄墟镇流转了60亩地,种植西瓜和草莓。

两个年轻人没有种瓜经验,却敢一下子承包60亩地,他们的底气来自对家乡种瓜“熟手”的信赖。“那时候,我们老家有很多人去高邮等地种西瓜,我就召集了8个同村的长辈和我一起去丹徒的基地,他们的日常开销算我的,他们只负责出技术和劳力,按照两两一组分为四组,分片种植,而且我和他们还约定,卖瓜的收益和他们三七开,我拿七份,他们拿三份。”刘伟笑着说,有了这个刺激,他们种瓜的积极性高涨,过了销售季,刨去成本和他们的分成,他还净赚了6万多元,这让他喜出望外,对自己的选择更加自信了。

但让刘伟没想到的是,刚刚让他尝到甜头的西瓜种植,就在第二年的连续降雨中,给了他一个不小的打击。“那一年西瓜季,连续阴雨,有几次雨水还特别大,瓜烂的烂,还有被冲走的,那一次损失不小。”刘伟说,这次的教训让他明白,在农业发展上不能图赚“快钱”,得稳中取利。

1997年,刘伟将种植面积扩展至100亩,而种植的方向也从水果蔬菜向粮食种植转移。“那几年,粮价越来越稳,种植粮食在我看来总不会错,应该是农民最稳定的收益。”刘伟说,当时种植的是武香粳,亩产稳定在450公斤左右,而且在1998年刚好遇到高粮价,卖出了2.1元/公斤的高价,让他赚了不少。“虽然随后几年粮价开始下滑,最低的时候每公斤只有1元,但那时候人工、农资等成本都较低,利润空间依旧充足。”

一季复一季,就在这春种秋收的阡陌中,刘伟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种植“模式”,让自家大米有更好的市场优势。“过去,别人种地都是自留种,但我一直反对这样,每年都是购买优质的种子,从过去的武香粳到武运粳,再到如今的南粳系列和扬农稻1号,种优质大米,试种是我的坚持。”刘伟说,在保持品种优质的基础上,他积极改进种植方式,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配套性诱剂、种植香根草等物理手段开展病虫害防治。

为了让自家的大米有更好的销售,刘伟在2018年上马了一套小型粳米加工设备,自产自销,从卖稻向卖米转型。“现在,我种植了300多亩地,生产出的优质大米一般在春节期间就能销售完,这些大米带着浓浓的香味,很受消费者欢迎。”

30年来,刘伟扎根在这片难舍的土地,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健步伐,在土地里种出了稳稳的幸福。“现在,农场经营十分稳健,家人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这些都是从田里忙出来的。”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刘伟十分感慨,回首来时路,唯有感激,展望未来,充满期望。“今年,我把儿子也喊回来了,准备让他和我一起干。干农业有未来,只要好好干,明天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2022-03-31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88532.html 1 3 刘伟:稳稳的农田稳稳的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