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唐守伦
昔日因成绩差、严重自卑、天天逃学的彤彤,开起了美容美甲店:爱调皮捣蛋、管不住自己的俊俊,每天奔走在送快递的路上……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进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听到了一个个从特教班走出来的特需儿童成为生活强者的故事。
这些特需儿童的励志故事,见证了该校坚持40年探索普教特教融合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近日,该校申报的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普特融合:特需儿童个别化支持的创新实践》开项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赞扬了学校将特需学生培养成能独立生活社会青年的感人之举。
坚守初心
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专门为特殊儿童开辟了一个特殊班级——辅读班,开启了探索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成长之旅。
40年来,学校的校长已换了8任,但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一任一任地传承下来,经历了从辅读班到普特融合班、再到“建设和美共生”校园文化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特殊儿童从进校读书到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转变。
“不让特需儿童成为一个孤立的群体 ,要让普通孩子走近和了解特需儿童,帮助特需儿童更加自信地融入集体。”校长谭习龙表示,近年来,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改革,改变了由设立单一的特教班变为特教班、半随班、全随班并举。
在特教班已任教10年的戎秀芬老师,清晰地记得刚到特教班遇到的“尴尬事”:脑瘫儿哲哲冷不丁地一个巴掌向她袭来,打坏了她的眼镜;多动症儿童军军总喜欢“教唆”那些特需孩子添乱,还时不时地玩“消失”;几个智障儿童,好不容易学会了一个简单的字词,第二天又忘了个精光……
但她对这些孩子不离不弃,视每个孩子为金子。她为特需孩子的点滴进步欣慰不已,获得了2019年度全国“特教园丁奖”。
40年间,在辅读班任教的老师就是这样延续不断地传递“爱心接力棒”,让一茬茬的特需孩子接受教育,学校成为镇江市融合教育基地校。
学校还注重发挥家长、社会参与普特融合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丹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爱在飘扬公益活动中心的联系,开展“家医教”结合活动,共同关爱特需儿童未来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的大学生一有空就来到学校特教班,传递温度、温馨、温情,孩子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愿意做原先不喜欢的数学题,有的会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和数字,有的会随着音乐节奏摇摆身体来表达喜悦之情。
如今,访仙中心小学是镇江市唯一设有特教班的普通学校,普特融合让一个个特需孩子树立起自尊与自信。
不舍不弃
为每一名特需儿童定制适合的课程
走进访仙中心小学特教班教室,发现特需孩子的课表各不相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要在特教班学习生活语文、生活数学, 还要到不同的班级学习美术、音乐、体育、劳技等课程。
“学校根据特需学生的个性需求,开设功能性课程、潜能开发课程、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让特需学生在拓展室和资源教室接受训练,又因人制宜地让特需学生到不同班级随班就读。”副校长周泽锋解释说,学校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对学生日常行为、课堂学习、道德品质等多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孩子推送个性化的资源与方案,按需施教。同时,充分利用资源教室的康复设备、聪明伶俐木脑袋、蒙特梭利教具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玩中学,促使其健康成长。
学校通过构建“真知识、活学问”个别化支持的课程系统,将普通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删繁就简、适当替换。并降低教学要求,调整教学方式,变换教学方法,变单一试卷测评为多元化特殊评价。
学校组织专家及校内团队开设自编的补救课程和适合特需儿童的功能性课程,包括认知能力锻炼、沟通能力锻炼、社交技巧锻炼、注意力锻炼、情绪管理锻炼、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等,为特需儿童提供丰富的课程仓库。通过智慧校园平台,让学生进行个性选择。根据特需儿童的优势开设定制学科课程,充分培养学生兴趣,发挥特需儿童的特长,增加学生的成功感。
特需儿童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参与针对性的活动。如感统失调的学生,学校就在资源教室开展感统训练,通过做中学锻炼感统协调能力。通过爱心小伙伴的帮助,让特需儿童参与社团活动,如结合各类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参与普通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通过学生活动的一些行为变化,找到其最近发展区,生成与本身活动有关联的活动。
在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一方面指导普通孩子如何关心、协助身心障碍的孩子,另一方面帮助特需儿童融入普通班级的集体生活。
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自闭症儿童逸逸,3年前来特教班时,只会说“拜拜”“妈妈”,他很难安静地坐着,常常躺在地上大哭大闹,有自残和伤人行为。
戎秀芬运用新学的“交互式教导技术”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他语言、模仿及游戏技能。如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听从指令的意识有了显著提高,问题行为有了很大改善。
脑瘫儿齐齐手无张力,腕不灵活,老师利用打击乐器来锻炼他的手指、手腕, 通过拿、敲木鱼和双响筒等来提高他手指的握力和手腕的协调配合能力。
喜欢拼图的强强在普通班用短短的5分钟时间将凌乱的40块图片熟练地拼出了完整的中国地图,获得了如雷的掌声,找回了自信与快乐……
这些对普通孩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却使特殊教育需要的家长看到了希望。一位家长泪流满面地说:“本来我已经对孩子彻底绝望了,可看到学校领导、老师真的把孩子当成普通孩子一样来尊重,我一定全力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携手前行
让特需儿童和普通学生一同成长
“窗子”“镜子”“梯子”是访仙中心小学立美育人理念对普特融合的再认识。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特需儿童,他们都互为“窗子”,把对方当成一种风景。他们又互为“镜子”,增加反思自己的参考,然后手拉手共同前行,形成共同发展的“梯子”,呈现最美的育人风景。
为了更好地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学校向普通学生宣讲关心、责任、宽容等理念;运用融合绘本故事、融合教育情景剧等宣传形式,帮助普通学生学会如何接纳、关爱特殊学生。对特需儿童进行行为矫正,开展课间互动、小游戏促情谊,提高随班就读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做好随班准备。
特需儿童鑫鑫每次随班就读时,心里总是胆怯怯的。为了消除他的恐惧感,朱敏老师发现他的音乐特长,鼓励他在同学们面前表演唱歌。
当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唱歌时,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跨出了融入普通班的第一步。随着一次次登台亮相,他不仅能随班就读,也能和普通班的孩子玩在一起。
对于学校的随班就读班级的老师来说,每次备课都要关注特殊孩子,进行一案两备,设置教学环节,分层教学,设计作业,个别反馈,个别评价,调适特需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并在教学中优先接纳特需儿童,使得每个孩子都能“美美地成长”。
同时,学校广泛开展学伴结对活动,安排普通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陪伴与帮助特需儿童,建立学习补习小组、生活帮扶小组、课余生活友好玩伴等,通过一对一陪伴、小组陪伴、专项陪伴,让特需儿童和普通学生成为彼此的“窗子”“镜子”“梯子”。
“随班就读不是随班就坐、混日子,必须让每一位特殊孩子都有新进步。”这已成为访仙中心小学老师的共识。
特教班的芯芯特别喜欢画画,喜欢上美术课。细心的王敏华老师,发现芯芯不怎么会画画,但对色彩很敏感,就安排学习伙伴王丹璐帮她画一部分,让芯芯再补充一部分,并在王丹璐手把手指导下涂色。很快就融入美术课堂。
三年级老师董梦洁感慨地说:“随班就读孩子的到来,不仅没有增加班里的负担,而且给孩子们带来一份美好。班里的孩子,发现随班就读孩子自强不息的闪光点,让孩子们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从事特教工作,不敢期盼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期盼特需孩子走出校门后,能自立于社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谭习龙表示,学校形成了教师、同伴、社会、自我共同助力的特需儿童成长的文化体系,用满腔的耐心、爱心和恒心,让每一个生命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