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姚秀峰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又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我市发布的《镇江市“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具备“低碳、安全、透明、智慧”特性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到2025年,全市电力装机将达到1320万千瓦,装机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天然气发电装机126万千瓦,实现零突破;可再生能源装机实现倍增,力争达到190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比重约14%。
电力发展面临新挑战
根据研究预测,至2025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340亿千瓦时,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预计达65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控制在5%、4%左右。
而电力是我市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推动电力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市发改委能源处相关负责人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市不仅面临环境保护与碳减排的双重压力,同时面临全面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的新要求。“这意味着电力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加快技术革新,实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突破,推动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服务‘双碳’目标落地。”
能源转型探索新路径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市电力发展基本实现从主要依靠传统化石能源,向更多利用清洁高效、低碳优质能源转变。
这期间,我市将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有效利用大容量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的特有优势为新能源大规模利用创造良好条件,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储能”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镇江构建供需双向互动、以绿色低碳分布式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
以光伏建设为例。去年以来,我市一批新能源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并有数据显示,2021年,光伏装机同比增长22%。这对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去年12月28日当天,2座光伏电站同时投运。镇江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耿军平介绍,2座光伏电站投运后,1年可向电网输送约13059万千瓦时清洁能源,所发电量能够满足5万余户家庭1年的用电需求。“不仅如此,这2座光伏电站为我市输送绿色能源,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898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72万吨,氮氧化物202.89吨,温室气体78940吨。”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积极建设集中式及分布式光伏,提高光伏装机规模,探索光伏平价上网建设方式,推动丹阳市延陵镇8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贞观山灰场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同时,以全市域整县(市、区)屋顶光伏试点开发为基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屋顶分布式光伏整县(市、区)推进的建设路径。到2025年,光伏装机总量力争达到172万千瓦。
绿色能源大数据中心呼之欲出
《规划》还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数据中心集群布局等为抓手,加强能源管理平台建设,强化节能降耗要求。
近年来,我市以低碳城市建设为目标,依托城市碳排放管理云平台,率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并逐步完善碳排放管控体系,对占全市工业碳排放80%的48家重点碳排放企业,实施煤、电、油、气消耗及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在线监控和企业碳资产管理。
去年,市发改委会同镇江供电公司对碳平台进行了优化提升,使其成为打通碳排放数据壁垒、激活碳排放数据价值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平台。年底,我市这一创新举措,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报道。
根据《规划》,未来,我市将以能源消费端能耗数据为基础,融合贯穿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环节、全过程的数据流,构建镇江能源与碳管理大数据中心,全面感知能源流产生的碳周期数据,形成全市碳市场交易前端服务平台,支撑碳交易服务业务开展,实现碳资产管理,并将其打造成为“智慧镇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实施差别化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用能单位提供深入、全面、具体的用能情况分析,为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系统等的应用提供科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