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向月
疫情下,人们都挤在家里,喜怒哀乐俱在一起,各自心里,都留下自己的记忆。对于我的小外孙来说,长大之后,记忆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那间小屋了。
小女儿面临高考要上网课,家里虽有三室,但面积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小区,结构不好,显得拥挤、黑暗、杂乱和吵闹,唯一一个比较安静的小屋在厨房里,进得厨房,右边一个小屋,仅能放个1.2米的小床,小女儿就在这里学习、上课。
疫情爆发以来,大女儿的孩子就一直在我们身边,有一天,正为某事哭闹不停的外孙看到小姨从屋里出来,进了卫生间,便立即停止哭泣,一溜烟跑进小屋,听到小姨开卫生间门的声音,又立刻抽泣着往外跑,出来后继续哭闹。
从此以后,我特别留意他对小屋的关注,发现只要小姨前脚离开屋子,他后脚就跑进去,悄无声息地在里面翻看各处,听到小姨快回屋的声音,就立刻跑出来,装作不曾去过那里的样子。
一次,小姨给他一袋薯片,他高兴地跑来,悄悄对我说:姥姥,小姨屋里有好多好吃的。
这下,小屋对他的吸引力更加充满诱惑,那是他的一片向往之地。
还有一次,他溜进去拿了一个存放在那里的酸奶跑出来,兴高采烈的样子,小姨跟过来拿走了,他伤心的样子,但却不哭。我装作不知道,没有理他,过了一会,他自言自语:每天只可以喝一个酸奶,明天我就能喝到新的酸奶了……我及时夸赞他:宝宝记忆真好,小姨给你说的话都记住了。
除了小姨屋里吃的东西之外,任何一件小姨的物品,对他都充满好奇和向往,有次他拿了一个指甲刀,像宝贝一个捧在手心,爱不释手的样子,又怕被小姨发现,东张西望,躲躲闪闪。他还拿过手机,橡皮,笔盒等,每次都让我感受到他对这些东西无比好奇和珍稀的样子。
四岁的孩子,正是建立自我,建立规则的时期,他看到的,远比你说教的更有作用,小姨在他眼里,不是大人,不可以朝她撒娇耍赖,也不能强夺豪取(他知道小姨不是妹妹那么容易对付),小姨似乎更容易让他遵守规则,所以他敬而远之,充满神秘。
晚上他总是不睡觉,闹着要看动画片,要玩,我们告诉他睡觉时间只能睡觉,他会指着“神秘小屋”说,小姨怎么还开着灯没睡觉,我说小姨在学习。然后他又说,那爷爷为什么也天天看书,我会说,爷爷也在学习,他要写文章,他就会刨根问底,我就耐心给他解释,这种时候,他都是很乖巧的,他学着理解这些自己不懂的事情。孩子的思维,就是在这些琐事中,不知不觉地慢慢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