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孙薇
“福寿绵延,源远流长”,被誉为镇江“第一长寿村”的福源村,越来越年轻了!
岁末年初,年轻的创业者谢峰,从无锡赶到位于扬中经开区的福源村,随身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份合作协议,在已投资石榴园的基础上,追加资金打造玫瑰小镇;30万现金,给在石榴园帮工的村民发奖金!
路过村口的“长寿园”,谢峰特意打开车窗,和正在晒太阳的“第一高寿”、105岁的包石氏大声打招呼:“奶奶,请您给我的园子当代言人!”这引得聚在园子里聊天的老人们开怀大笑:“开什么玩笑!我们村的寿星多呢,100岁以上的就4个,80岁以上的将近200个。”
村民们对这位经常来村里转悠的年轻女老板,并不陌生。2020年,谢峰因福源村的长寿之名而来,第二次上门考察时就带来了诚意满满的合作协议,投资建设石榴园,去年第一批石榴树已经见果。“我跑遍了全国各地,像福源这样水系畅通,活水环绕的地方不多。这可能就是村民长寿的秘密!”
而谢峰打招呼时说的并不是“玩笑话”。根据玫瑰小镇初步规划,沿着长寿老人居住较为密集的老埭,一条“长寿经济带”呼之欲出。“我们将整合周边资源,打造玫瑰小镇,包括玫瑰花海、玫瑰深加工、民宿等。”谢峰解释,比如住在“长寿经济带”上的包石氏老人,可以将自家住房出租统一运营发展民宿经济,也可以由她的家人来自主经营。
“福源村之所以是长寿村,自然禀赋和民风淳朴是很重要的因素,就像我们村民自己总结的‘喝水、跑步、开口笑’。”村党委书记徐纪荣则直言,其实他和村党委认为“长寿村”本质上首先应该是“幸福村”,关键是用活长寿招牌,为这个相对偏远、发展还不够快的村子引来源头活水,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码‘长寿村’。”
因此,近年来,福源村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即便手头不宽裕,也想方设法筹集百万资金整治村庄环境,打造特色田园乡村,随后亮出“福寿品牌”,发挥田园风光和大江风貌等优势,在近400亩土地上引进高产高效农业项目,49条大小河流流淌着“幸福之歌”。
邻村村民赵蓉也把创业的目光,投向了“水清岸绿”的福源村,建设了扬中首个“稻鳖共生”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50亩“稻鳖共生”基地,沿着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田块中间开挖呈“十”字形田间沟,每亩投放了200只中华鳖。
“甲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它们主要以稻田里的虫、草籽、螺蛳等为食,排泄物同时可以为水稻提供养料,24小时不间断活动干扰田间害虫的繁殖,又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品质。‘稻鳖共生’的模式下,甲鱼长得好、产量高,稻谷也更绿色环保。”赵蓉算了这样一笔账:绿色大米亩产500公斤、每公斤20元,测算效益是普通大米的3倍;生态甲鱼亩产100公斤、每公斤200元,每亩产值3万元,纯收益可以达到1.6万元。“‘稻鳖共生’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五重效益。
不仅如此,赵蓉还与福源村合作共同解锁“幸福密码”。“稻鳖共生”基地又是福源村的残疾人帮扶基地,目前已经吸收了20人就业。“残疾人本人如果没有劳动能力,可以由家人代劳,获取报酬。”徐纪荣说,福源村的“幸福追求”是“一个不落”。
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的“长寿村”,生机勃发。
90后村民季正飞毕业后,毫不犹疑回到了村里,与父亲季正怀一起打开了田园综合体的新天地。福寿家庭农庄里,随处可见的园艺小品,是冬日里的浪漫,与成片的果树林、蔬菜大棚,开启了一份静谧与美好……“受资源的限制,扬中可玩可逛、可休闲的地方不多。我们把散落的地块资源整合起来,在采摘、垂钓这些传统项目中,融入新鲜元素、特色元素,串连成线、成景,也正契合乡村旅游的热点。”上阵“父子兵”,福寿家庭农庄如今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个打卡点。
采访中,徐纪荣将福源村的“升级计划”和盘托出:“今年,村里考虑成立旅游公司,整合家庭农庄,计划添设游艇、特色田园、儿童旅游等活动项目,宣传尊老爱幼、长寿三宝、文化故事等典型,把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文明知识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游客。”
暖阳中,长寿园里,老人们的聊天还在继续。“村里做工作,招来项目,这两年光土地租金就涨了不少,去年涨到了1200元一亩。”“这算什么,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还不累,刚收到通知,明天去石榴园领钱。”……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但是应该怎么奋斗,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越来越年轻的“长寿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