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华
我国诸多的传统佳节都与“吃”有着密切的关联,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元宵节吃汤圆等等。而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为什么农历十二月初八要煮食腊八粥?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的日子,寺院会在这天煮腊八粥供佛,并分送十方善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经过三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佛经的翻译和研究已相当盛行。由于皇帝相信佛教,以致“腊八”等佛教的节日传统渐渐变成了中国民间的文化习俗。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熬煮香糯可口的腊八粥,用来祭祀佛祖、神灵及祖先,以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是日诸大寺作欲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粥原称“七宝五味粥”,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腊八粥里的“七宝”为: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后来各地腊八粥中的“七宝”逐渐演变,糯米和红豆、桂圆、红枣、栗子、莲子、松子、杏仁、花生仁、白果、胡萝卜、瓜子、榛子、菱角米等都进入了腊八粥原料名单。
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的做法则更为复杂:“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而苏南地区流行的腊八粥里,大多放些野菜、芋艿、米豆、花生仁、金针、红枣、栗子、莲子、木耳、白果、油豆腐、茨菰、荸荠、山芋等,且不用糯米而用粳米。
无论古今,北方还是南方的“腊八粥”,其食材大都选用五谷杂粮及各式蔬果,不仅营养均衡丰富,补充了人体所需养分,而且香糯味美,热乎乎的滑润爽口,是冬令百姓爱食的滋补佳品。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曰其可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
记得旧时镇江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金山寺会举行盛大的浴佛会,僧人们半夜便起身熬煮“腊八粥”回馈社会。僧人吃的是百家饭,他们将“沿门托钵”乞讨而来或施主捐赠的谷物蔬果制成“七宝五味粥”,除供奉佛祖及自己食用外,还施舍给百姓和施主。为了按时奉献“佛粥”,僧人们提前一个月就准备好食材,腊月初八这天,斋房内四口硕大无比的铜锅轮番熬煮,僧人们清洗食材的清洗食材,烧火的烧火,熬粥的熬粥,施粥的施粥,维持秩序的维持秩序,紧张有序,个个忙碌不停。一清早,镇江城里的街坊四邻便手牵孩童,提着食具纷纷赶往金山寺讨粥,以求安康。此时,富人及施主们更是争相施舍香火钱,借一碗“佛粥”,以求得吉祥和财运。一时间,斋房外人山人海,进入山门内便可闻到腊八粥的香味。这一天,也有人把自家熬煮的腊八粥送进寺庙庵堂,请僧尼品尝。
吃过腊八粥,便开始忙年,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磨豆腐、腌肉,采购年货,筹备过春节了。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有些人家过腊八节省去了购买食材原料的诸多琐事,随意到商场超市挑选罐装“八宝粥”代替,或者干脆不吃腊八粥了,但是镇江仍有不少人家,坚持自己选材熬煮,炖出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将记忆中的腊八味道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