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翟佳 马静
本报记者 崔宁华
“专家来到田间地头做现场指导,农民在熟悉的环境里愿意学、学得快、效果还好。”丹徒区江心生态农业园区的“田间课堂”设在五墩村田头的一处长廊里,长廊外就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的田地。“全国种粮大户”沈填珍,江心洲“学亚夫 做亚夫”典型梁萍,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高级农技师凌须美等均受邀在这里开讲,把党史知识和助农科技一并送到农民手中。在五墩村党总支书记倪寿根看来,这种授课模式实用又接地气,是真正把准了群众的“脾气秉性”和“需求脉搏”。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心园区党工委突出“学史力行”,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基本着力点,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始终,通过问题导向,梳理民生事项,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江心园区四面环水,汽渡是村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位于渡口群众存放车辆的停车棚,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群众要求重建的呼声很高。园区党工委第一时间立项,组织财力、物力、人力进行改造重建,一个坚固、宽敞、安全的停车棚不到一周时间就呈现在人们面前,赢得群众一片叫好声。群众有所求,必然有所应。为了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园区党政领导主动下沉一线,走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交流,倾听群众呼声,用脚步丈量民情。同时,开通“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让群众畅所欲言,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列出办实事清单,明晰责任单位,设定完成时限,并通过“一人一重点,领办解难题”以及开展“先锋行动”推进问题逐一“销号”。截至目前,科级领导领办难题已全部“销号”;园区及3个村组成的4支先锋团队通过“学亚夫、做亚夫”先锋行动完成民生实事39件,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五套村是园区的集镇村,也是国家3A级景区橘江里的所在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来车辆明显增多。由于一些路口缺少警示标志,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园区党工委立即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现场考察,摸排出10个存在安全隐患的路口,并根据各个路口的实际情况,安装了减速带、反光镜与警示标志等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群众出行安全。
江心园区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园区,每年7月-9月份,是果农的“丰收季”。受疫情影响,大量上市的葡萄、水蜜桃和无花果等夏季水果销售成了一大难题,仅积压的“阳光玫瑰”葡萄就达到11万公斤。园区党工委在得知果农的困境之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全力以赴助农销售,守好群众“钱袋子”。园区的党员干部有的化身“销售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拓展销售渠道;有的化身“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果品质量;有的化身“运输员”,帮助果农联系车辆、装箱押运,送往目的地;园区党工委书记王成更是化身“网络主播”,出镜上屏为农产品代言促销……正是这样一曲党群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奏曲”,不仅成功化解了果农们的困境,更增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了民心,赢得了民心。
12月7日,江心洲一年一度柑橘节来临,受去年寒流影响,今年3000亩柑橘产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园区党工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及时转变思路,把柑橘节办成“学术味道很浓”的研讨会,邀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和一批省、市农业专家为江心洲柑橘产业提质增效开处方、下良药,为果农想对策、找出路。“为民办实事就是要把实事办到居民心坎上,在实干中赢得民心民意。”王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