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冰心 实习生 胡安琪
2021年即将画上句号,崭新的2022到来时,您有什么新年心愿呢?12月27日下午,本报心语心愿工作室记者前往地处茅山革命老区的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走访了两户残疾人家庭,记录下了他们的新年愿望。
“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
人物:倪素英,79岁,双目失明
心愿:给老伴的一台助听器
家住荣炳蒲圩村140号的凌百胜今年83岁,在农村,这个年龄的老人很多已经颐养天年,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而耄耋之年的他,每天除了要料理家里的日常起居、种菜之外,还要照顾双目失明20多年的老伴——79岁的倪素英。
走进老两口的农家小院,一缕冬日的阳光刚好洒落在厨房里,将坐在小板凳上的倪素英晒得暖暖的。凌百胜正在家里忙活着家务,见记者到来,他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迎了出来。艰难地沟通后,记者了解到,凌百胜耳朵不好,听力很差,而老伴倪素英双目失明,在家需要他帮忙的时候,必须扯着嗓子喊,但往往很多时候他几乎听不到。
“家里大小事情全靠他,他把碗筷放在我面前,我都看不到。更别提家里洗衣做饭了,我的生活离不开他,什么事都需要他帮忙……”倪素英说着,浑浊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两口一辈子都是农民,平时生活全靠已经出嫁的女儿接济,“他们的女儿经济也不宽裕,以打零工维生,也不容易。”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残疾人之家服务中心的凌红仙介绍,凌百胜是倪素英最大的依靠,是她的眼睛和拐杖,“他急需一部助听器,方便更好照顾她。”
她截肢,他中风失语,他们不离不弃
人物:纪来娣,69岁,骨癌后右腿截肢
心愿:一台电动轮椅
位于蒲圩村21号的小院,是纪来娣和陈来福的家。下午3点,记者来到时,中午躺在床上休息的纪来娣正在做起床准备——用吹风机将假肢里的水汽吹干,再一层层、仔仔细细穿上袜套,“不好意思了,我穿这个时间有点长,一共要穿12层袜套。”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原来,由于右腿截肢后的肌肉萎缩,原本手术后配的假肢已经和现在的腿型匹配不上了,“如果不穿这些棉布袜套,假肢穿着很疼,一走路就掉。”这一层层袜套,她穿完足足用了四十分钟。
艰难地起床后,她开始为自己和老伴准备晚饭。今年69岁的纪来娣原本是村里的生产队长,远近闻名的“全能农民”,不仅家务料理得周全,农活也做得利索、漂亮;老伴陈来福是退伍军人,两人原本日子过得很红火。可祸不单行,几年前,老伴中风,并引起偏瘫和失语,“他现在不仅走路有点困难,不能说话,行为就跟小孩一样。”去年1月,纪来娣因骨癌复发住院截肢。单单是这次手术治疗,就掏空了这个农民家庭的“口袋”:老两口一辈子种地,只有农保,无经济来源。
一个截肢,一个中风;一个年近古稀,一个年过古稀,这可怎么办?少了一条腿的纪来娣,照顾起丈夫时,像是有了五膀六臂,为他洗漱、做饭,吃喝拉撒都由她一人包办。
“他有心脏病,每天吃的药需要45元,我现在每天的药钱也要10元,我们俩一天不吃不喝单单买药就要55元……”她边艰难地行走边告诉记者,只靠唯一的女儿接济,“女儿负担也很重,今年外孙读高三了,也没什么时间回来!”陈来福就像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家里日常起居、洗衣做饭的担子全落在她一人身上,“没办法,他也不想生病,不听话的时候就当他是个孩子吧。”因为行走不便,纪来娣特别需要一台电动轮椅,方便出门采买和做家务。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总有一盏灯为他们而亮。北风生寒意,微光暖人心。两个来自茅山老区残疾家庭的新年心愿,会否有好心人为他们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