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第05版:宜风瑞气新丹徒

把为民办实事落到最实最细处——

宜城街道:让群众品出幸福滋味

本报通讯员 洪敏 杨柳

本报记者 崔宁华

“开饭喽!”随着丹徒区宜城街道西麓村居家养老爱心食堂大师傅的一声吆喝,来自村里的100多名五保户、高龄老人、特别扶助对象、低保户、失独人员端上了热腾腾的“现成饭”。

“希望这个食堂能长久办下去。”村民吴奶奶对记者说。她和患有脑梗的老伴一起生活,随着岁数增大,精力明显不支。现在村里能提供“现成饭”吃,让她省下了不少心力。为了给像吴奶奶这样遇到不同困难的群众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在区慈善总会和宜城街道的帮助下,西麓村成立了“爱心食堂”惠民项目,全村有126人符合就餐标准。其中90岁以上老人、五保特困户及重残人员免费进餐,其他人员实行阶梯价格,低保户每餐支付3元,失独人员每餐支付5元。

开办“爱心食堂”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不少村民主动捐款,目前捐款超过了10万元。办实事,纾民困,解民忧,让群众品出幸福滋味。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宜城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将学党史和工作实际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以“谋、解、思”三大举措扎实推进实践活动深入,以“领办难题”为落脚点,聚焦特色载体强实效,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领办”机制开出纾困“良方”

由于宜城街道城市社区成立时间短,人口快速增长,社区管辖范围多次变更,城市经济服务存在一定短板。街道党工委把“城市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作为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围绕“社区阵地如何布、我们的服务如何推广、居民的诉求靠谁来办”这三个问题进行谋划探索,通过“一把手”领办,率先将经济服务纳入网格化治理,搭建经济网格服务体系,打造“党建+政务服务”的“宜通办”品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并将原先15个村、社区124名网格员升级为网格帮办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网格员“帮代办”服务队伍,将政务服务融入社区网格工作中,构建了“为民代办、登门帮办”的服务模式。

截至目前,“帮代办”服务队已上门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6000余件。随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启动,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进行部署谋划,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党工委班子成员全部下沉联系挂钩点,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城乡建设、为民服务等三方面的所需所盼,拟定了17项民生实事难题分别“领办”,目前已全部完成。

创新方式满足群众需求

凌河滨是姚庄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常驻医师,每周一至周六全天坐诊。当他听说69岁的社区居民于荣贵餐后血糖值达到18毫摩尔/升,立即拿上巡诊包驱车前往于荣贵家为他进行基础检查。寻医难、治病难一直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姚庄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就是在这样的群众“期待中”应运而生。作为宜城街道重要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旨在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为社区群众提供个性化、便捷化服务,解决寻医难、治病难等问题。“家庭医生工作室”除了为社区群众提供常见的慢性病询诊外,还与上级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通道,通过“线上+线下”预约转诊服务,打通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争当先锋扛起为民责任

宜城街道党工委坚持把学史力行和办实事贯穿始终,在学习中检视思想、反思差距,在行动中接受教育和洗礼。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急难愁盼”问题,列出清单,整体统筹、持续推进。失管、弱管小区环境问题、特殊人群关爱问题、农村群众技术服务问题是辖区群众关注度颇高的三类问题。宜城街道为此成立了1支机关先锋队,14支村、社区先锋队,定期开展“送环境、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地为基层、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了改善农村和失管、弱管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先锋队先后开展“送环境”活动20期,参与党员3890余人次,服务群众33000余人,产生强烈反响。

在“送温暖”活动中,先锋队中33名党员与特困户结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在“送服务”活动中,先锋队联合镇江亚夫科技服务团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送种植、养殖技术,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截至12月上旬,宜城街道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48件,已完成46件。“下一步,宜城街道将针对‘我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跟踪督促问题、建章立制问题等,分门别类登记台账,设定下一个阶段目标,实行挂图作战,逐项销号。”街道党工委书记戴益峰表示。

2021-12-21 把为民办实事落到最实最细处——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73840.html 1 3 宜城街道:让群众品出幸福滋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