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黄钰之 郭振中
冬日午后,在扬中市经开区福源村,出现了这样一幕:70岁的儿媳妇和90多岁的婆婆,一起收拾庭院、美化环境。
对此,驻村干部、扬中经开区组织统战委员朱剑已经“习以为常”,“几乎每天我们的工作群里都有这样的鲜活照片上传。大家一起动动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自主管护深入人心,这得益于扬中近年来长时间、大力度、高效率的持续推进。”
先行先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扬中农民的房子越盖越漂亮,装潢越来越高档。但家门外的设施管护曾一度让人皱眉:河道淤泥堆积、村里村外垃圾成堆,农村公路破损严重。虽然经历了一轮轮整治,但是整治过后又屡屡回潮。
2013年底,扬中被确定为省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单位,便痛定思痛,聚焦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中常见的“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管不好事”等难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起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全覆盖的“八位一体 ”运行维护机制。
扬中市委农办副主任白玉卿介绍,“扬中财政每年拿出近1000万元,推进农村‘八位一体’建设,每年对各行政村进行13万-17万元的补助,对年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村,补贴标准再上浮20%,各镇(街、区)按照1:1的标准给予配套。”
他提到了一个细节:现在每到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推进会议,需要上报挖河道多少公里、清运垃圾多少车,我们扬中拿不出这样的数据,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进入常态化维护,在平时的管护中已经解决掉了!
创新模式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村民是获益者也是参与者。为了引导村民积极投身其中,扬中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方法。
新坝镇立新村有一条百来米的乡道,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因历史遗留问题,道路两侧2个村民小组争执不下,导致这条路一直未能修整。
去年12月,立新村发挥“党群驿站”作用,发动2个小组的党员带头,反复沟通商议,不仅修成了路,更化解了村民之前多年的矛盾。“党建引领就是‘老路换新颜’的金钥匙,更打开了村民的心结。”立新村党委书记肖胜如是说。
对此,扬中经开区福源村党委副书记包信桥也深有感触,“起初开展自主管护,一些村民不理解,不愿意拆除家前屋后的违章搭建,不愿参与环境整理,但通过党小组深入谈心、党员带头示范,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扬中还积极探索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深入网点中,采取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小组联系群众的优势。
截至目前,扬中已建成群众身边的农村党小组658个、党员群众家中的党小组阵地“党群之家”277个,在84个村(社区)建立起1000多人的管护队伍。在党小组、党员的带领下,村民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热情空前高涨。
“我们村开展‘清洁庭院’评比,大家谁都不甘落后。有的村民还担心自家院子不整洁,影响到自家声誉!”八桥镇红旗村党委书记刘美红说,有了村民的积极参与,实现“八位一体”就有了保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会越来越好。
全市推广
扬中自2014年出台《关于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的实施意见》,到今年6月出台《扬中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一项工作常抓不懈,有力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题。
在扬中市委书记张德军看来,构建“八位一体”机制更重要的是,变“整治思维”为“管护思维”、变“应急管理”为“常态管理”,让扬中城乡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扬中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
2019年,这一模式入选了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随后,我市全面总结扬中“八位一体”经验做法,打造村级公共服务“扬中模式”。前不久,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村民收到了印有二维码的“真心服务卡”,由此扫码进入了“镇江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由此开启了“管护自由”。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平台一期覆盖了扬中八桥镇11个村(社区)、10828户、3.54万人。“在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村民可通过平台上传维护诉求,由管护人员迅速受理并进行维护处理。一键上传、联动管护、即时反馈、满意测评全流程闭环式处理,让数据替村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