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敏
一出镇江火车站,就看到满大街的锅盖面招牌。
锅盖面是什么?肯定是镇江的一种名吃。但为什么叫锅盖面呢?放在锅盖上做熟的吗?或者,摆出来的形状类似锅盖?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到酒店放下行李,在去金山寺的路上,走进了一家锅盖面店。
店主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瘦瘦高高,头发胡乱立在头上,跟他一样无精打采。
一间细长的店面,左右靠墙各放一溜四人桌椅,中间过道,墙上菜谱抬头可见。
外面下着雨,我们一早从南京坐火车过来,已近十一点,又累又饿,从出租车上看饭店一家接一家,现在却是200米内找不到第二家。索性坐下来吃吧。
等待片刻,锅盖面上桌。不就是一大海碗热汤面吗?我睁大了眼睛,扁细的白色面条如水中孤岛屹立在酱油汤中,顶着几片菜叶、几片肉、几根豆芽菜。我挑起一筷子面条放进嘴里,没什么嚼劲,汤也味道寡淡,一股酱油味,真是没什么稀奇。抱着填饱肚子的想法囫囵吞下,我们匆匆离开了这家平平无奇的锅盖面店。
从金山公园出来,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两万多步的运动令人步履沉重,精疲力竭。雨还在下,我们又冷又饿,急需吃点东西增加热量。
过马路拐进一条岔路,食肆、饭铺林立,一时不知如何选择。因为不是饭点儿,每家店里都冷冷清清。从门口看,一家叫怪味轩的锅盖面店店面干净宽敞,里面还有两个食客,抱着对镇江名吃不死心的态度走进去,二尝锅盖面。
店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清瘦男子,中等身材,脸上沟壑纵横,偏分发型,不够爽利,但给人有些文雅的感觉。他迎上来引我们落座,拿了菜谱给我们。
我们并不知道吃什么,店主在一旁耐心地指点:“这个很好吃的,和别人家不一样的,你尝尝就知道了。”
我们按照他的指点加自由发挥点了两份虾仁锅盖面、一份糯米烧卖、一份灌汤包,还有饮料和几份小菜。
不大功夫,小菜点心先上桌。糯米烧卖皮很薄,半透明状,隐隐透出糯米馅的颜色,咬下去韧性十足,米香仿佛又暗含肉香,其他小菜、小吃也都甜咸适中,各具风味,引人频频下箸。
锅盖面最后上桌。粉红的虾仁、红白相间的鱿鱼丸子,淡黄的豆皮丝,紫红的腊肠平铺在碗面上,酱汤的空白处辅以星星点点翠绿的韭菜粒,一碗面简直可以用五颜六色来形容,看一眼令人食欲大开。用筷子挑起面条,观之晶莹剔透,咬之筋道爽滑,果然与以往吃过的面条不同。
去结账时,我们对这餐饭大加赞赏。店主不无得意地说:“我跟你讲过的,我家的面镇江锅盖面大赛得过奖呢。”言谈中,充满自信和自豪。
走出店门,雨还在下,但那一碗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锅盖面已足以令我们满血复活,健步如飞。
当晚,我们又乘兴游览了镇江另一著名古迹——西津渡。
回到酒店,已是半夜。还是忍不住打开手机,百度了一下锅盖面。原来锅盖面确实是镇江一种名吃。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镇江,走进一家面馆吃面。由于随从多次催促,店主一时忙乱,误把小锅盖放到煮面的大锅里,和面一起煮了,从此,这种用小杉木锅盖放在大锅里,压住滚水煮出的面就得名“锅盖面”了。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无疑为锅盖面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文化内涵。下次再吃,会不会觉得汤味更醇厚、面条更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