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勇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藴,苏州吴县人。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嗜学早成,多识前贤嘉言懿行,谈论娓娓不穷。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元符间,调任丹徒尉。后任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职。晚年隐居湖州石林。著有《建康集》《避暑录话》《岩下放言》《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叶梦得曾任丹徒尉,且游宦途中多经镇江,因此在其诗文集中常有镇江人事与山水的记载。叶氏《避暑录话》卷下记载著名词人柳永葬镇江事,“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明官(归明意为归服圣明之主,当时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归顺宋廷补官之称)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传之广也。(柳)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途),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的表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礼因吕惠卿言出守润州。这条史料关于柳永身后事记载较详实,应比《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说部传闻可信。
叶梦得任丹徒尉时,与程门后学邹浩(字志完)有交谊。叶梦得《建康集》卷三《书后·书邹氏志完曾祖阴德诗后》:“某初任为丹徒尉,获拜忠公。齿尚少,辱引与论当世事。及立朝行已,大方谆谆,累数百言,如训子弟,至今不敢坠也。今观此诗,知公之节有自来矣。”邹浩,常州晋陵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苏颂用其为太常博士,哲宗亲擢为右正言,官终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宋高宗赐谥“忠”。著有《道乡集》四十卷传世。年轻的叶梦得与邹浩论时事,互为裨益。王士祯《居易录》称邹浩的古诗似白居易,律诗似叶梦得。叶梦得应科举时,常随俗研读《庄子》《列子》二书,独有心得。及任丹徒尉,叶氏经常与甘露寺仲宣法师议论二书,“吾常为言之,每抚掌大笑,默以吾说为然。俯仰四十年,今老矣,欲求如(仲)宣者,时与论方外之事,未之得也。”(《避暑录话》卷上“老子庄列之言皆与释氏暗合”条)叶梦得初入仕途,职微事闲,生活富于幽雅之趣,四十年后忆及,仍记忆犹新。
叶梦得晚年常忆及旧时寓居镇江往事,“旧说崔慎为瓦棺寺僧后身……往在丹徒,常记与叶致远(即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叶涛)会甘露寺坐间,有举此事者,致远时有所怀,忽忿然作色曰:‘吾谓僧亦未是明眼人,不食肉安足道?何以不待其末年,执之十字路口,痛与百掴,方为快意!’闻者绝倒。”(《避暑录话》卷下)
叶梦得在镇江甘露寺还曾有幸亲睹刘宋著名画家陆探微《狮子画》真迹,陆探微与东晋画家顾恺之齐名,并称“顾陆”,苏轼曾有《陆探微画狮子屏风赞》,后亦为叶梦得宝藏。叶梦得《书陆探微狮子画赞后》:“陆生板画,天下惟此本,初留建康境中。唐太和间,李文饶(德裕)镇浙西,徙至镇江甘露寺。余犹及见焉。元符初,甘露火,板亦随烬。常恨绝迹,世不复见。忽有得东坡所摹以献,会(建康)府治草堂成,因传写为照壁屏之阴,笔墨之妙,虽不可追,然尚可想其仿佛。”(叶梦得《建康集》卷三《书后》)这可以说是叶梦得非常珍视的一段艺林往事。
南宋高宗绍兴初,朝廷起用叶梦得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寿春等六州宣抚使。叶梦得往建康(今南京)赴任时,途经镇江,访故友、镇江府知府刘岑(字季高)时,感叹时事,赋诗《赴镇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照野已惊横雉堞,蔽江行见下楼船。灞陵醉尉无人识,漫对云峰说旧年。”(《建康集》卷一《诗》)黄鹄山是镇江南郊诸山之一,山下竹林寺,南朝宋高祖刘裕年少微贱之时,常游于此,刘裕称帝后,改竹林寺为鹤林寺。高宗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南宋偏安,无意恢复中原,军将无用武之地,朝廷有隐患之忧,叶梦得借此抒发对宋朝前途的忧思。
南朝戴颙曾隐居于南山招隐寺,叶梦得亦曾于此游历,因此《避暑录话》中对招隐诸景亦有记载。《避暑录话》卷上:“镇江招隐寺,戴颙宅。……招隐虽狭,而山稍曲复幽邃,有虎抱(跑)、鹿跑二泉,略如(湖州)何山,皆不能为流。”由此可见叶梦得对镇江山水的熟谙。
叶梦得在卸任建康知府时,还曾游览茅山,对桃源隐逸生活充满向往。叶氏《岩下放言》卷中:“镇江茅山,世以比桃源。余顷罢镇建康,时往游三日,按图记,问其故事。山中人一一指数,皆可名,然不至大,亦无甚奇胜处,而自汉以来传之,宜不谬。华阳洞最知名,才为裂石,阔不满三四尺,其高三尺,不可入。金坛福地,正在其下。道流云近岁刘浑康尝得入百余步,其言甚夸,无可考,不知何缘能至。韩退之未尝过江而诗有‘烦君自入华阳洞,割取乖龙左耳来。’意当有所谓不止为洞言也。”叶氏游览之后,便告别仕途,归隐湖州,在石林过着隐逸生活。
叶梦得勤于著述,善于诗词,其著作中关于镇江山水人文的记忆丰富了镇江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