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凝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统一战线,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也是一部坚持统一战线的历史。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回顾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百年历程,才能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才能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
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为将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愿同各民主党派、革命团体等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同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具体办法。1923年6月,党的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组成的民主革命联盟。国共两党正式结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大革命失败后,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为继续推进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纠正共产国际无原则的妥协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基础之上,逐渐调整统一战线的构建方式和工作方针,紧紧依靠农民这个“坚固的同盟军”,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个“可靠的同盟军”,建立起了以工农联盟为牢固基础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进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崭新革命道路。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和毛泽东在会后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促进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当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这宣告了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但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悍然发动了反革命内战。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号召全国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等联合起来,组织形成反对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的组织形式。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五、爱国统一战线
1976年10月,随着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遭到严重破坏的统一战线事业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构建的统一战线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并且强调统一战线的对象就“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文化大革命”以来沿用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明确改称为新时期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并且在1982年宪法中也明确了进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称谓、性质和作用,从国家根本大法上确立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统一战线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正式颁布实施了党内第一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不断完善统战工作制度、精进统战工作方法和提升统战工作效能。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