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阳
在建党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以“十个坚持”系统完整地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充分阐述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其中,“坚持人民至上”诠释了党奋斗百年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密码”,传递了不变的人民情怀,镌刻了执政为民的赤诚底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唯有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才能成为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百年历史经验的实践体现,才能够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一、历史逻辑:百年风云探寻人民初心
“坚持人民至上”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历史奋斗的结晶,是历史规律的昭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烈,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勇毅,奋发图强,呕心沥血,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国家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风貌,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行。百年党史雄辩地证明为了人民,我们披荆斩棘;根植人民,我们奋力奔跑;依靠人民,我们山海可蹈;造福人民,我们未来可期。
二、理论维度:人民立场闪耀真理光辉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列宁关于“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都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特质。
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要求。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要想最终建构起“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做到人民至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秉持唯物史观,创造性地把人民群众观发展为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性质和宗旨,既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表达和使命,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自觉。
三、实践主题:意气风发奋力实现现代化
百年风雨,初心如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更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新镇江美丽愿景。
(一)坚持人民至上,解决发展之困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要在新机遇面前准确定位,化机遇优势为发展胜势。目前多重国家战略在镇江交汇叠加,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使镇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转化机遇,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全方位对接南京都市圈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实践。坚持“产业强市”领跑,推动经济能级做大做强。不仅要比均量,也要比总量,更要比质量。在大项目建设上寻求突破,强化要素资源优先供给。顺应科技革命潮流,创新赋能加速奔跑。把握产业发展逻辑,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在创新中的作用,营造最佳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创业福地”。
(二)坚持人民至上,夯实生态之基
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山真水”“江河交汇”是镇江独特风貌,是镇江人民重要的天然财富。平衡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致力于空间格局、功能品质、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精致化打造高品质城区生活,筑牢美丽镇江生态基底,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山水花园名城”的美丽愿景生动展现。
(三)坚持人民至上,答好民生之问
民生“小事”连着初心,系着民心。目前民生领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有待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能力有待增强,与省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要求相比,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还有不小差距。这都要求全体必须一以贯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关切下绣花功夫,加快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落实,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