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仇亦非 胡冰心)为增强市民防范通讯网络诈骗意识,我市警方对近年来发生的案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防范进行提示。
从当前通讯网络诈骗发案特点看,受害人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年龄主要集中在21-50岁之间,文化结构均在初中以上,被骗类型主要是“杀猪盘”“投资盘”类、网络刷单类、网络贷款类、冒充客服退赔或追讨类,其中“杀猪盘”“投资盘”类占总数的20.5%,网络贷款类占19.1%,网络刷单类占14%,网络购物及购物退款类占13.1%,冒充好友类占9.3%。
受骗人群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已成年但还没有踏入社会,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有一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大专生。今年8月,江苏大学的学生赵某在宿舍内接到陌生人电话,对方自称快递客服,表示赵某的快递和其他危险化学物品装在一起而出了问题,要将快递费用退还给赵某,进而诱骗赵某在多家网贷平台贷款1.8万元,转账到犯罪嫌疑人指定账号。第二类是文化水平不高有一定经济收入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今年2月疫情期间,外来务工人员李某想购买一批防护口罩,他通过某购物软件添加卖家微信,后卖家推送给李某口罩厂家微信,李某支付了3000元口罩款,该卖家以钱款需支付给老板为由,再次要求李某转账1万元,转账后卖家失去联系,李某发现被骗。第三类是退休在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今年8月,退休在家的吴某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派出所民警,称吴某因银行账户上有300多万元的非法财产要被通缉。随后犯罪嫌疑人让吴某提供银行账户、银行卡密码和身份证信息,又让吴某下载多个软件,在诱骗吴某贷款后,将8万余元转走。第四类是农村地区人群。今年1月,村民张某在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融资顾问,询问张某是否需要资金,并加张某微信进行联系,犯罪分子采用假借贷款等手段,以升级会员要交纳保证金为由,骗取张某微信转账2万余元。这些受害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能接触到网络或者通讯设备而且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又缺乏防范意识。
日常生活当中如何防范通讯网络诈骗呢?警方提示,记住“五不一打”“八个凡是”的内容,捂好你的钱袋子!“五不一打”分别是:第一,不点,不明短信链接不要点。那些来路不明的短信链接,很可能就是骗子发送过来的。他们想尽办法引诱你点开链接,链接里面就是木马病毒。你点进去,绑定的银行卡、支付宝密码等,就被他们窃取了。第二,不怕,针对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情况,要记住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绝对不会电话办案,更不会设置安全账户,让你转钱过去证明清白。第三,不信,转账指令不轻信。现在的骗子,会潜入QQ或微信群,盗用老板的头像和名字,之后再假借老板的名义,要求财务转账,接到转账要求时,要当面或者电话确定。第四,不贪,积分兑换现金不要贪。现在的骗子也懂高科技,他们可以利用改号软件冒充。第五,不转,不核实清楚,干万别转账。一打: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并保留好相关证据。
“八个凡是”: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都是骗子;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骗子;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都是骗子;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都是骗子;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都是骗子;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都是骗子;凡是叫你宾馆开房接受调查的,都是骗子;凡是叫你登录网站查看通缉令等的,都是骗子。
对于网络诈骗一定要学会进行防范,千万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而被骗,从而损失更多的钱财。一旦遇到了网络诈骗要及时报警处理,让诈骗的人得到应有的处罚,同时也能维护好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