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陈悦 秦锐文
小菜场、大民生。透过菜市场,看百姓小康生活,就像透过万花筒,看到了多姿多彩。
自2011年起,镇江主城区菜市场经过多轮改造升级,不仅撕下了“鱼腥味”“乱糟糟”“去晚了就不新鲜”的旧式菜场文化标签,而且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正逐步实现消费场景商超化、数据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监管可视化的转型。颜值高、气质好的菜市场,托起了百姓的幸福、品质生活。
老菜场改造升级换新颜
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永安路菜市场,承载城市烟火气,是几代人的深刻记忆。因年代久远,其“老破小”形象也成了城区老菜场的标志性符号。“提到永安路菜场,除了叫得响的名小吃、实惠的菜价,就是‘脏乱差’。”永安路菜市场经营户唐小亮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由来已久,“老菜场年代久了,下一回雨、受一次罪,脏水满地,无处下脚。”
今年5月,由镇江安达洲投资有限公司一次性投资600多万元,对“95后”永安路菜市场彻底改造。“改造后菜场分为9个特色各异的功能区,通风、排水系统等也都改进和改善。”公司负责人何家辉介绍,对改造后的菜市场,他们将采取自营方式,加强管理、提升服务。
铺上地砖、装上通风系统,划分功能区经营……如今,唐小亮的调味品摊位敞亮了,人气也旺了,“买完调味品,大家还愿意多逛一会,顺便再买点我家的火锅底料,生意比以前好。”
市商务局市场处处长段飞介绍,我市主城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始于2011年,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轮标准化建设;2016年起,启动了新一轮菜市场升级改造,特别是2018年,推进主城区6个长期建成未开业的菜市场投入使用,截至2019年,共推进16个菜市场完成建设改造任务。“今年,永安路菜市场、金山水城菜市场、银山鑫城菜市场、港南菜市场已完成升级改造工作;光明邻里集市、宜东菜市场完成建设任务;目前,九里街菜市场、京口闸菜市场改造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菜市场改造,提升的远不止“颜值”。升级改造过程中,市商务局积极引导菜市场管理方开展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建设智慧型市场。今年1月,南山路菜市场迁址建成后,成为我市第一家智慧农贸市场。
南山路菜市场的这套智慧系统,不仅通过大屏公布菜场商户及商品信息,实现统一收银,而且实现了销售数据同步传输汇总,食材智能化追溯,对经营户进行满意度评价、星级评比等功能。今年27岁的陈晔负责这套智慧系统的运维,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他坦言:“上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专业会和菜市场‘对口’。”
此前很少进菜场的周女士,如今是这家智慧菜场的“粉丝”。“孩子还小,买菜做饭就图新鲜和安全。”她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二维码,立即追溯到当天购买菜品的源头信息。“买菜买出了安全感、幸福感。”
社区商业让生活更便捷
还有一种买菜的幸福感叫“一键到家”。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菜市场管理模式,其中“互联网+社区商业”的倍全模式,(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