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第10版:西津渡

李皋宇接管恒顺

□ 滕建锋

1911年,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封建王朝的丧钟,本就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而此时的朱恒顺也摇摇欲坠,甚至陷入难以为继的状态。

此时的恒顺掌门人是朱氏后人朱小山——一个整日花天酒地、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全然不顾祖传家业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只顾个人享乐,生产经营皆抛于脑后。他聘请周受天和蒋涌周担任正副经理,谁知蒋涌周心怀鬼胎,伙同他人一心要搞垮朱恒顺,以便自己把恒顺盘下来。东家挥金如土,高管内外作祟,朱恒顺一天天走下坡路,1924年百花酒、酱类已停产,一年只产醋不足20吨。

即便如此,朱小山仍然视而不见,在败家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缺钱花时就出售地契房产,一旦在账房拿到钱,就去玩牌、抽鸦片、逛妓院。据说当年朱家就有12支大烟枪,生活腐朽程度令人咋舌,最终搞得恒顺几乎成为一个空壳,

1925年春,朱恒顺生产和经营宣告全面停歇,朱小山便四处托人出让企业。当时,镇江有不少同行包括蒋涌周在内都想接办恒顺。最终,在陆小波及德丰祥酱园老板朱少波等名流的斡旋之下,来自浙江镇海县的李皋宇兄弟于1926年5月以3.8万元承盘恒顺。停产歇业的“朱恒顺”以高价盘出,证明“恒顺”即使在历史最低谷之时,也是一块响亮的金字招牌。李皋宇入主后,改号“恒顺源记酱醋糟坊”,并于同年8月正式复业,恒顺也正式进入“李时代”。

李氏先辈在宁波以经营钓船起家,业务以代客运输为主,也自营粮米。其经营范围从浙江沿海远至营口、秦皇岛,内河以七圩、仙女庙为终点,并在七圩设立“李源记号”经营业务。后因七圩坍江,李源记号迁至镇江,1891年李皋宇就在李源记号负责,后来继承父业,长期在镇江从事经营。

李皋宇精明强干,除了接手恒顺外,还接办了清江大丰面粉厂、高邮裕亨麦粉厂、泰州泰来面粉厂、扬州面粉厂、南通复兴面粉厂、无锡泰隆面粉厂、镇江贻成面粉厂,同时还投资常州民丰纺织厂、苏州植物油厂、上海三友实业社、天利氮气厂、天原化工厂。他也是镇江水厂的创办发起人之一,是有名的企业家。

李皋宇接手恒顺后,投入原始资本4万元,另吸收亲友存款约5万元,由其三弟李纯宇任经理开始经营,以生产酱醋为主,制酒为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扩大销售等做法,逐步扭亏为盈。

李皋宇管理理念先进,先后延聘董仲芳、唐盛标、周受天等熟悉酱醋生产和销售的人为经理,还利用自身优势,在贻成、泰来两家面粉厂购新麦时,为恒顺收进低价面粉,并利用运洋油至蚌埠出售之便,收购黄豆运回镇江给恒顺做原料。经销方面,在原有西门大街总店的基础上,恒顺先后在大埂街设立第一分店,在日新街设立第二分店,在小码头设立第三分店。后又进军上海,在上海北京西路成立总发行所,在上海八仙桥、槟榔路及虹口等地开设了三家分店。

李皋宇非常注重产品商标和包装,还常常在当时的报纸上刊登广告。1928年2月,恒顺源记酱醋糟坊向当局提交了酱油、酱、酱菜、醋商标注册申请,申请以镇江“金山”为商标并获得批准,随后在镇江《三山日报》《江声报》刊登广告。恒顺在全国同行中领先注册,并推动酱醋产品采用包装上市,对酱菜、醋等分别采用了马口铁罐头和玻璃瓶等在当时非常时尚的包装,不仅便于携带,还不易变质。

李皋宇的励精图治让恒顺的生产和业务节节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恒顺在外省的经销处达31家,醋和酱菜已销售至安徽、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多地。1935年,李皋宇将恒顺源记酱醋糟坊正式改组为“恒顺酱醋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开设了分厂,对恒顺产品进行分装,同时由香港分销至越南、缅甸、菲律宾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等国家和地区。1936年,恒顺各种产品产量都达到高峰,年产醋7000坛,罐头酱菜35万听,制酱黄豆1800担,达到了自创设以来的鼎盛时期。

2020-11-27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07865.html 1 3 李皋宇接管恒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