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俊霖
火灾是人类的大敌。其实在古代,人们便十分清楚火灾的危害,并对消防工作十分重视。
古时的建筑大部分是木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因此,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已经针对火患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了防患火灾,周朝时期还设立了“禁火期”。《周礼》记载,当时统治者还设立了司炬、司煌、宫正等专门管理火政的官吏。
火灾虽可扑灭,但其带来的损失却往往难以估计,因此古人对于火灾的监管相当严厉。《周礼》中便提到:“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意思老百姓即使是焚烧了野草也要受到惩罚。而《墨子·号令》中更提到“慎无敢失火者,失火者斩其端,失火者以为乱者,车裂。”《韩非子》中也曾提到殷代“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的处罚方式。可见古人对于防火的监管力度之严。
在监管之外,更重要的当然还是防火手段。汉代的消防与社会治安工作统一由“执金吾”负责。而到了唐代,则有“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在基层则建有“武候铺”的治安消防组织。
到了宋朝,“宵禁”制度瓦解,出现了繁华的夜市,这给消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于是消防制度不断完善,出现了专职的消防队伍。《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年间,当时的官府在城内高处,修建有“望火楼”,就是消防瞭望楼,使得火情可以被及时侦查发现。此外,开封城内,每隔三百步便设有“军巡铺屋”,里边驻扎的部队叫防隅军或潜火军,一旦发现起火,立马出动,“汲水扑灭,不劳百姓”。与此同时,在江浙一带还出现了一些名为“水铺”“义社”等由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消防队。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更加专业的消防器材,比如“唧筒”这种类似于抽水发射的工具,“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唧筒的构造虽然很简单,但是对后世影响却很深远,经过改进后还可以用于灌溉。
宋代之后,历朝历代都设立了专门的消防机构。比如明代时,一些城市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员聚居之处组建了专业的消防部队——火兵,并配备水桶、藤斗、麻搭、竹梯、斧、锯等救火器具。而在紫禁城里,很多宫殿前面放了“太平缸”,也就是大水缸,以备着火时可以及时取水。
在清代,皇宫当中设立了专门的“火班”,每个班不下200人,火班又叫机桶处,盖因他们使用的灭火工具叫做“机桶”,这种灭火工具在当时十分先进,木制的“机桶”被称为“水龙”,后来又陆续出现了铁制、铜制的,分别叫做“铁龙”和“金龙”。“机桶”全部都装有轮子,能快速移动到火灾的现场。“水龙”装满水救火时,两头分别有两三个小伙子一上一下压着杠杆,活塞一上一下,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就会通过软水管喷射出去灭火。“机桶”上挂着铃铛,行人听到便能及时闪避让路,起到了消防警报的作用,这种“水龙”算得上是最古老的消防车了。
如今,消防更加被重视,11月9日成为全国消防日。火灾对于人类的生命安全依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依然必须紧绷消防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