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2日
第03版:要闻

一个“茶三代”的茶香之路

——“乡土人才”虞德飞以合作社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杨佩佩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的壹零捌茶叶专业合作社。车刚驶入村里,只见一排排白墙农家别墅与一片片绿色茶园相映成趣。

由于只生产一季春茶,此时的合作社,制茶车间大门都关着,“别看现在空着,茶叶季最忙的时候,茶农排队卖鲜叶一直排到马路上,想进合作社大门都难呢!”合作社负责人虞德飞的言语里既充满欣喜,也透着感动——合作社多年以来得到了当地茶农们的广泛信任和肯定。

上党镇地处丘陵山区,茶叶种植有悠久的历史。2011年7月,虞德飞联合墅山村的茶农成立了这家合作社,本着“带着茶农干,做给茶农看,帮助茶农销,实现茶农富”的服务宗旨,9年下来,合作社已由成立之初的108户茶农,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共850户,茶叶生产面积1200多亩,每年发放茶叶款100多万元。

“茶三代”牵头成立合作社

说起来,虞德飞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三代”。外公是早年村办茶厂的负责人,小姨付玉香更是当地的茶叶专家。1997年,下岗失业后的虞德飞来到小姨身边“学徒”,付玉香手把手教他如何炒茶、制茶等生产技术,虞德飞很快成为小姨的好帮手。此后,他一步步将自己的“茶香生涯”经营得越来越醇厚。

相当长一个时期里,以品牌之势占据地产茶叶市场的大多是句容以及丹徒高资等地的产品,“上党一带茶叶种植的老品种在开采时间比不上人家,品质上参差不齐,种植收益上更是相差甚远。”虞德飞向记者介绍,就算茶农们打理得再好,每亩茶园毛收入也只有2500元左右。

如何让上党茶叶也以主流姿态拓展更大市场份额,成为虞德飞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为此,他主动找到当地科技部门,并一起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取经学习。在产学研合作中,他发现无性系良种“中茶108”很有发展潜力,便花了三年时间成功种植出这一新品种。

“高端春茶需要抢占清明前的市场,我们将这个品种的采摘时间定在3月20日左右,上市时一斤鲜叶的价格能卖到120元。”虞德飞告诉记者,计算下来每亩茶园的毛收入就有8000元左右,是原先老品种的2倍以上。后来牵头成立合作社初始之时,有108户茶农愿意加入,而中国传统的“茶寿”也是108岁,虞德飞就把合作社起名为既有寓意又有纪念意义的“壹零捌”。

他的心里装着残疾户贫困户

在合作社鲜叶交售处,也就是虞德飞所言生产时节排起长队“一位难求”的窗口旁边,记者看到了一个“绿色通道”:专门针对残疾户、贫困户、75岁以上老人的“优待窗口”。“种植茶叶其实是这些家庭增加收入最容易的途径之一。”

贫困户陈建华一家三口均有残疾,家庭因缺乏劳动力一直靠传统种植,年收入很少。虞德飞通过走访,免费给他家栽种上了最新国家级良种,提供技术服务。如今陈建华一家仅凭茶叶就可年收入一万多元。

2013年前后,受大环境影响茶叶销路不畅,好茶卖不上好价。随着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增强,不少顾客都会咨询虞德飞,合作社可有红茶销售?不经意的一个问题,给了虞德飞很大的启发:何不利用当地春茶后期的小叶种鲜叶制作成红茶,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增加茶农收入。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镇江地区没有生产红茶历史,更没有相关制茶工艺。虞德飞不断摸索学习,用了4年时间成功开发出了花香型小种红茶产品并固定了相关工艺参数,定名为“墅香萱红”。规模化生产后,年生产销售量达500公斤左右,仅这一项就为合作社增收近50万元。

“土专家”获评乡土人才中级职称

在茶叶行业摸爬滚打25年,虞德飞已在业界小有名气,周边茶农遇到茶叶生产技术难题都第一时间想到他,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还编写了《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技术资料免费发放给茶农。20多年前的“门外汉”,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家喻户晓的茶叶“土专家”。

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乡土人才初中级职称评审,对学历、论文等要求进一步放宽,通过专家组的评议,虞德飞“满票通过”,顺利拿下了乡土人才中级职称。

“今后,为茶农服务时更有底气了。”谈及未来打算,虞德飞有很多想法,比如通过建设生态观光茶园、清洁化生产车间、茶文化广场来吸引市民到茶场采茶、制茶、品茶等茶旅活动来实现产业兴旺。“我会在茶农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继续当好领头羊。”

2020-09-22 ——“乡土人才”虞德飞以合作社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97851.html 1 3 一个“茶三代”的茶香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