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3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为解决“白色之殇”,我市打出连番“组合拳”

农膜回收利用交出优异“成绩单”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陈乔

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在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13个设区市和30个县 (市 、区)开展工作成效评估中,我市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获得A级评分,成为全省获得四个A级评分中的一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长期以来,因地膜回收意识淡薄,且缺乏相应机构统一回收,废旧地膜随意丢弃污染环境,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成为“白色之殇”。为解决农膜污染问题,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与实际工作的“组合拳”连番打出。

政策保障与落地执行共轨

“工作开展伊始,市政府就出台《镇江市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方案(试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明确了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王传友说,机制保障的先行,为后续工作的跟进指明了方向。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2019年镇江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建立32个镇级回收点、1个县级回收总站。所有回收网点均按照固定防渗的场地建设要求建成,并悬挂统一标识牌,上墙公布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台账资料,内容包括废膜的进出时间、数量、来源、去处及联系电话等,确保所有废旧农膜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全市所有回收网点均与合法合规的废旧农膜处置企业签订了处理协议,实现了废旧农膜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全市目前形成了四种废旧农膜回收模式。其中,句容市和丹徒区采取依托供销社农资经营网络,由供销社下属农资经营门店回收农膜的方式。丹阳市由乡镇(街道)农业部门在各村设置地膜收集点,在乡镇设置地膜回收站,由乡镇工作人员定期到村回收点转运农膜至乡镇回收站。扬中市依托原有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统一处理农村垃圾为主,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为辅的方式回收农膜。镇江新区则是利用大型农业园区建立地膜回收利用点。

“我们是从去年7月份开始正式进行换膜服务的。按照4斤旧膜换一斤新膜的比例,向园区内的农户们提供以旧换新服务。”在位于镇江新区大路镇的圌山科技有限公司,附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户纷纷将自家的废旧农膜带来更换,往日里白色“地毯”随意可见的场景正快速消失。截至目前,园区已换新膜近2.5吨,环境变化效果明显。

市场监管与培训引导并重

要想确保农膜回收工作的效果,强化市场监管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下发《关于开展农膜联合执法检查的通知》,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了‘宣传法治在先、当面教育跟上、专项执法到位’的人性化长效执法机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全面启动《土壤污染防治法》《产品质量法》、国家强制性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等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执法监管行动,依法查处了销售不合格、不达标农膜的行为,确保不达标农膜不进店、不下田。“2019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23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92家,全市农膜产品合格率在90%以上。”

要从源头杜绝劣质农膜的使用,除了生产环节的把控,消费环节的引导也是重中之重。“由市农业农村局出台《镇江市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8个试验示范点,对包括玉米、草莓、根茎类蔬菜、茄果类蔬菜在内的多种农作物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强化耐候地膜应用试验。并通过推广标准地膜应用强化试验示范,推进使用减量化。”该负责人表示,我市还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2019年全市分别针对回收网络建设、地膜减量技术试验要点、原位监测取样方法等主题共举办31次培训,培训1300余人次,分发1500余份培训材料。

2020-08-13 为解决“白色之殇”,我市打出连番“组合拳”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91782.html 1 3 农膜回收利用交出优异“成绩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