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0年07月03日
第01版:头版

“上岸”渔民余春祥:

做出别样灵动的“水文章”

本报记者 杨佩佩

“鱼塘对面是葡萄园,这片是梨园,梨子还有十天就可以吃上了。”日前,在位于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长江村的忆江上渔庄里,老板余春祥乐呵呵转悠着。这是一个融垂钓、农家乐、烧烤一体的渔庄,经营面积30亩。

曾经的渔民余春祥“上岸”已10多年,经历创业初期的困难重重,他用5年时间终于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渔庄发展项目,从而实现华丽转身。

忆“江上岁月”:19年“累并开心”

今年45岁的余春祥,过去以捕鱼为生。“15岁我就上船了,每年3个月时间的捕鱼季里,漂在江上,下网、拖网、收网、洗鱼,一气呵成。”回忆当年,余春祥有种怀念之情,他用“累并开心”来描述这段漫长岁月。累的是,每天捕鱼要在船上工作十多个小时,开心的是,看着满舱的鱼、虾大丰收,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勤劳吃苦加上技术很有一套,余春祥家的捕鱼量在村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年收入因此颇丰。但到了2009年,长江航道尹公洲段设立了禁捕区,镇江丹徒组、谏壁组渔民的捕捞水域被收回,余春祥长达19年的捕鱼生涯就此戛然而止。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心中有些难过,甚至觉得对自己不公平,但仔细思考一番后我还是上交了自己的捕捞证、船舶检验证、渔民证。”余春祥朴实地表示,个人眼前利益虽然受到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国家肯定有利。

另谋出路,创业终有所成

“上岸”后的初始几年,余春祥平日里打打零工,(下转2版)

2020-07-03 “上岸”渔民余春祥: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85741.html 1 3 做出别样灵动的“水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