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丹徒区上党镇莱村,一个150亩的土地开始平整,随着机器的轰鸣和工人的入场,荒地初现新模样。2020年,同一块土地上,已是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换了模样。这里就是丹徒区润永家庭农场主徐亚萍“投身”农业的起点。
从事农业之前,徐亚萍一直和丈夫经营着一个传统企业。“由于传统企业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较大,经营效益逐年下滑,促使我们要重新找发展路子。”徐亚萍说,刚巧,那时候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各项惠民举措陆续实施,让她看到了农业的发展潜力。“2012年,我和丈夫一合计,就在老家莱村流转了150亩土地。”
万事开头难,从工业转行到农业,跨度颇大。选什么作为发展的方向,是夫妻俩商量最多的事。几经考察和思考后,徐亚萍和丈夫选定了种苗木。“种植果树类的话,需要投入较多的管理精力。但我们的传统企业还在经营,需要一部分精力去照料。苗木种植的管理相对轻松一些,更适合我们的经营模式。”
随着不断参观学习,农场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轨,香樟、榉树、桂花树等46个品种的树苗,陆续移栽进农场,往日的一片荒地,慢慢透出生机和活力。
“由于苗木栽种需要生长期,开始的几年没有收入。但农场的建设却不能停步,资金压力很大。”徐亚萍回忆道,幸而当时地方政府对农业经营主体十分关照,提供了一些惠农政策和项目建设支持,才让基地的建设一步步“坚实”起来,并在2017年获得了省级示范农场称号。
眼看着农场一天天的变样,苗木销售也逐渐打开市场。2016年,徐亚萍成立了一个园林绿化公司,依托基地,靠前服务,抛去中间环节,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农场经营形成良性循环。“本来走得都很顺,但2018年的一场干旱对我打击不小。由于持续缺水,农场的苗木枯死了不少,直接损失大约40万-50万元。”但困难并未打倒徐亚萍,她找来工人铲除枯树,栽种新苗。“农场还要继续发展,不能停下脚步,得越挫越勇。”
发展要走科学的路子,是徐亚萍不断学习中感受颇深的经验。“有一次,农业部门组织我们去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新理论、新技术。特别是如何更快推动苗木产业产生效益让我受益良多。”回农场后,她突出精细化管理,经营成效日趋显现,翻开她的账本,2019年的经营性收入比2015年提高了近5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徐亚萍的苗木经营状况自今年2月底以来下滑了50%。虽然生产受阻,但在管理上她并未松懈。“农场的工人都是本地的,按照防控要求,采取每天2-3人的轮班制。其实,当初选在家乡流转土地,一方面是为了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租赁土地的方式来反哺家乡。同时,能让当地的高龄农民在家门口工作赚钱。”
未来的农场怎么发展?徐亚萍的心里有方向。“现在镇江的苗木种植户很多,要想在同质化竞争中走出不一样的道路,就得减少大众品种,做精做特。”徐亚萍笑着说,只有走高档精品路线,才能实现错位竞争,谋得生存空间。未来,她还要继续坚持走下去。
本报记者 周 迎
本报通讯员 滕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