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苏镇江陪护组申旺,负责本次陪护,大家不要急,我负责接你们平安回家!”从3月7日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申旺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话语,一次次登车的开场白,一句句暖心的问候,拉近了与返苏人员心灵的距离,缓解了大家的紧张,也开始了一趟趟不寻常的旅程。
“为了有效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我省在上海设立工作组,所有返苏人员一律集中送至昆山后分流。申旺是我市唯一一名参加驻沪工作的人员,守在国门最前线,十几天连轴转,十分辛苦!”市公安局副局长高建新介绍。
“孩子,别哭,快到家了!”
“在国外,学校让我们立即走人,当地酒店不接纳我们,当地居民也赶我们走!”3月20日,3名女留学生刚下飞机,就被早已在此等候的申旺接上车。听着亲切的家乡话,学生们不禁流下委屈、激动的泪水。望着与自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学生,“孩子,别哭,快到家了!哭花了就不好看了,就玩不了自拍了!”一通话让她们破涕为笑。
3名女留学生憋了好几天的牢骚向申旺道来:没有直飞中国的航线,她们只能从比利时、荷兰多地辗转到意大利,最终才搭上回国的飞机,已经2天没有吃东西了。当回到国内时,能听见轻声的问候,吃上食物,喝上水,感受到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与温暖。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用朴实的话语、真诚的行动关爱归国人员,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抚平他们心里的委屈。”申旺说,在上海虹桥机场,陪护组、调度员、驾驶员、公安和外办等同志就像组成机器的零部件,高效有序地运转着,酷似冰冷的机械却时不时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虹桥机场的“镇江精神”
3月24日,虹桥机场迎来了境外来苏人员接驳量最大的一天,转运旅客数量暴增,使得原本相对宽裕的虹桥机场陪护组和运输车辆捉襟见肘。当晚6时,刚从昆山接驳中心返程的申旺正准备就餐。而此时,虹桥机场内依然堆积着大量的待转运旅客,但现场只有申旺他们这一组,而其余五组均在外面陪护。始终强调“看我的,跟我走”的申旺,二话不说就放下手中的碗筷,站到了最前面,穿好防护服就投入到了新的陪护任务。
他介绍,团队中还有着许多小组主动承担半夜的护送任务,将宝贵的休息时间让给其他小组的感人事迹。从3月7日起,入境返苏的人员激增,勤务模式也改为全天候24小时,这也意味着穿上防护服就不能轻易脱下,而一次全程着装陪护,时间则长达6小时左右,其间还不能喝水吃东西,嗓子冒烟、衣服干湿、错过饭点更是家常便饭。
“这种团结拼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就是虹桥机场的‘镇江精神’。”省交通厅行风监督处童剑处长称赞道。截至目前,申旺所在的小组共出动陪护近20次,护送返苏人员近300名。本报记者 胡冰心
本报通讯员 何志斌 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