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0年01月09日
第09版:法治

网购被骗急于追回 轻信“客服”再次被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往往用于劝慰别人比较容易,放到自己身上就有点难度了。张女士最近就非常糟心,先是网购被骗,本欲追回资金,却因轻信假“网警”再次被骗。近日,扬中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李某提起公诉。

网购被骗5千,

“客服”帮助再被骗3万

90后的张女士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喜欢网购,衣食住行几乎全部通过网购解决。2019年5月份,一名自称“人肉代购”的男子加了张女士微信,他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大牌奢侈品的代购信息,让张女士神往不已。5月底,“代购”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某大牌包包的折扣信息,并标注了自己所在位置为美国。因商品折扣很低,张女士很是心动,于是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支付给李某5000元。半个月后,张女士想要询问李某购买的包是否已经发货的时候,发现已经被“代购”删除好友,才惊觉被骗。

张女士越想越气,遂将李某的微信截图发布到多个网络平台,寻求追回被骗资金的办法,并留下了自己的微信号。很快,张女士就收到了一名备注“客服”的微信好友申请。通过之后,“客服”询问了张女士一些关于被骗的细节,并发来一个申诉小程序,让张女士填写信息,其中除了个人信息,还有微信绑定的银行卡等信息。张女士提出疑问,“客服”回答,这是为了确保追回的钱能够返还到银行账户,保证资金安全。

很快,张女士收到一条 “您的申诉已受理,稍后将发送验证码确认”的短信。同时,“客服”也在微信上告诉张女士,申诉已经受理,马上会有一条验证码,需要提供到后台进行下一步操作。一心想追回钱财的张女士毫不怀疑,收到短信验证码后立即发给了“客服”。随即,张女士又收到短信提示,银行卡已经被转账3万元。张女士惊呆了,立即联系“客服”,发现自己再次被删除好友,于是报警。

“戏精”附体,

骗子一人分饰两角

因为张女士银行卡里的3万元是转账操作,很快,警方根据转账银行卡号,顺藤摸瓜找到了假扮“客服”的犯罪嫌疑人夏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警方在夏某的手机微信上看到,此前的骗了张女士5000元的“代购”,也是夏某。

夏某今年28岁,是一名网吧网管,因从新闻上看到“假代购”诈骗的报道,于是想到利用“职业优势”赚点快钱。夏某交代,原本骗了张女士5000元后,他就把张女士从微信好友删除了,没想到,他又从网上看到了张女士求助的信息,随即萌生出了恶作剧的想法,再次冒充微信客服与张女士联系。

据夏某交代,他本来是想让张女士填了申诉信息之后就不再去网上发布自己的微信截图,没想到张女士毫无警惕之心,在没有求证真伪的情况下就轻信自己,并填写了所有个人信息。自己就是想“给她个教训”,所以才转走了她银行卡上的3万元。

检察官提醒

警惕网络诈骗

夏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之规定,涉嫌诈骗罪。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检察官提醒:网络诈骗手段多样防不胜防,稍不留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骗局。凡是网上现金转账的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对来历不明的电话要慎接、短信要慎看,不明链接要慎点、来历不明的二维码要慎扫,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

本报记者 谢勇

本报通讯员 扬检宣

2020-01-09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60892.html 1 3 网购被骗急于追回 轻信“客服”再次被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