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建远
丹阳市埤城镇,以前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苗猪集,在当地很有名气,每到此时,周边乡镇的养猪户们会纷纷前来购买苗猪(又称捉小猪)。市场上人声鼎沸,很是兴旺,无数人穿行于关猪的一圈圈栅栏间,有人是来看看打探行情的,但绝大多数都是实打实的买主。一成交就是一窝猪:六、七、八头,不少旅馆里长年住着江北来的猪贩子。
有一种猪叫“架子猪”,在当地又称之为“江北客猪”,这种猪产于江北里下河地区,是半野生状态下成长起来的。那里老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在家喂不了多少天,就把它们整窝地放到芦荡里,让它们啃草根、芦根,到三四十斤时,就长成了高脚、长腰、瘦骨的猪架子。这时,就用船装到埤城来卖。这些放养的猪都一窝一窝地生活惯了,合群性很强,很难把它们分开,在猪市都是一窝圈在一个木栅栏里,要卖也只能一窝一窝地卖,不能一头一头地卖。这些猪也是以斤计价的,但按这里的规矩是从不一头一头地过秤,都是一窝一窝地估,比如说这一窝猪七只,猪行估的是300斤,那一窝六个估的也是300斤,那买主就要很有一点眼力了。在埤城当地看“架子猪”的分量,叫“估架子”,一窝猪估走了眼常常就是二、三十斤的差头。一般人都不具备这种眼力,所以,要到猪市上买架子猪,都得要带个把两个“掌眼”的。
一位养猪户刚出了一圈猪,圈空了,腰里有了钱,就来买“架子猪”填圈了。他请了本村的人或自家亲戚来帮他“掌眼”,在关“架子”的木栅圈间转。“掌眼”的看看这窝猪的毛色、身架,用手拃量着几头猪的身高、身长,在心里默算着,又到那窝猪栅看看、量量,比较一番,定下来要哪一窝了,这时就去叫猪行了。
这里的猪行老板大多是老实厚道的人,他拎着装了红颜料的小竹筒,把你要的那窝猪屁股上刷上红印,这就表示成交了。价格不用讲,账桌旁挂着价目牌,绝无讨价还价之说。分量也不用讲你认准这窝猪是多少斤的,那木栅上都标着呢!也绝无减斤压两之说,你跟着猪行到账桌上去交钱就是。
此时就会有一个人跟着你了。他就是从江北赶这窝猪过来的小伙计。这些伙计大多十几岁,是贩猪的老板雇了他们来赶猪的,一人负责赶好几窝。你买了他赶的这窝猪,他就向你要喜钱,从里下河的芦荡里赶上船,再从船上赶到镇上,接着关在圈里由他照料,他和这窝猪已经很熟了,哪个猪老实,哪头猪不老实,抢食、乱跑,他都很清楚。现在这窝熟识的猪就要易主了,他要几个喜钱也是应该的,买主无奈,只得随手给几个钱。其实这喜钱也不是白赏的,你买了这一窝猪怎么赶回家啊!自己赶?没门!你不熟悉它们,这些窝猪怎么也赶不上路,还得由原来放养它们的小伙计给送回去。
这些过来送猪的瘦瘦的孩子们真有办法,一窝猪进了村时四处乱窜,他一声口令,一扬鞭子,猪们就都站住了。接着他一鞭打在一个大概是常会乱跑的大个子猪身上,其余的都俯首帖耳了。接着他又欧喽欧喽几声,把长长的鞭子伸在猪群前面示意,猪们就乖乖地被他引着往买主家猪圈里走了。
买主给了那赶猪的小伙计喜钱,苗猪被赶进自家猪圈之后,那就要下馆子请给他“掌眼”的人吃饭了,那些“掌眼”的朋友都规规矩矩地吃菜、喝酒,从不吆五喝六,常看到的是主人一个劲地叫菜,客人再三劝阻:“够了!够了!就这些也吃不了啦!”“不!不!再来个炒长鱼,多加些青椒!”
买回家的这些“架子”猪个个骨架都好,这种以前成天在野外拱的猪,买回来后就往猪圈里一关。精心地喂着,让它们吃了睡,睡了吃,不消三、四个月一圈大肥猪又将出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