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
第10版:西津渡

魏征的 良臣忠臣说

□ 滴石水

记得中学时代,在报刊上读到一则史料,说魏征对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要做良臣,不做忠臣。当时,很不以为然。从儿时起就觉得,忠臣一直是人们褒扬优秀大臣的赞辞,与之相反,奸臣一定是个狡诈恶人,魏征却说自己不要做忠臣,要做良臣,这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大的区别?后来读《旧唐书·魏征列传》,详细了解魏征,弄清了魏征说这话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一生为贞观之治作出的贡献,深感这一代名相的良臣忠臣说,非常精辟,非常令人深思。

魏征说这话是他升任尚书左丞那年。有人传言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温颜博调查,证明传言不实。温颜博奏报说:“魏征身为朝臣,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他却不能避开嫌疑,所以招来这些非议。虽然在情理上他并没有徇私,但也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太宗命温颜博去责备魏征,并且说:“从今以后不可不注意自己行为的影响。”

过了几天,魏征入朝上奏道:“臣听说君臣和谐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的。如果君臣上下,都按这条道路行事,那么国家的兴亡就不可预知了。”太宗听了很吃惊,变了脸色,说:“我已经悔悟了。”

魏征再次叩拜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难道忠臣和良臣还有区别吗?”魏征说:“稷、契和皋陶就是良臣,而龙逢、比干则是忠臣。良臣能使自己获得美名,君主也获得显赫的尊号,并且子孙相传,福禄无穷。忠臣却不但自己遭杀身之祸,也使君主陷于罪恶深重的境地,自家、国家一同毁灭,只是空得一个忠臣的美名。由此而言,忠臣良臣相差太远了。”太宗听罢,深以为然,给他重重的赏赐。

良臣区别于忠臣的最关键之处,在于良臣把为国为君为家融为一体,想想这是十分重要的。把江山社稷摆在首位,心里始终装着江山的安危,这是大忠。皇帝也是人,再贤明的帝王,都会有过,否则就不会有谏官之设。江山社稷为上,君主次之,把对国家的忠和对君主的忠结合起来,而不是只忠君不问国,这是上忠。为江山社稷不惜粉身碎骨,那是做臣子应有的品质,但不是博名,不是钓誉,而能像魏征说的那样,既为江山和君主获得显赫的尊号,也能使自己获得美名,这应是为臣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可谓善忠。想一想,自己尽忠,却家破人亡,君主又陷入罪恶深重的境地,自家、国家一同毁灭,这样的忠臣能是臣子追求的目标吗?怪不得魏征不要做这样的忠臣,怪不得太宗大彻大悟,深深敬重魏征。

做良臣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观魏征一生,为太宗进谏二百多事,屡使太宗尴尬,但始终都让太宗接受了,魏征是非常有尽忠的智慧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达到了君主因善政而显赫自身因善忠而获誉的境界。长孙皇后是太宗的贤内助,在贞观之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宗对她十分宠爱。长孙皇后去世后,入葬昭陵,太宗对她的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们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让魏征陪同,指着昭陵方向,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说没看见,太宗急了,问:“怎么没看到,那是昭陵啊!”魏征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献陵是太宗父亲高祖的陵墓,太宗听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着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忘了社稷。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

唐太宗一直十分钟爱鹞鹰。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就把一只非常好的鹞鹰放在胳膊上,逗着玩耍,正玩得起劲,看见了远远走来的魏征,太宗就把鹞鹰藏在怀里。对于太宗的举动,魏征已经看得淸清楚楚,但是,他并没有直接说出玩物丧志耽误朝政之言,而是向太宗奏起事来,说了很长时间。待他奏完事,走了后,鹞鹰已经被活活憋死了。望着死鹞鹰,太宗领悟了魏征的谏意。

做良臣须有良君。魏征说的稷、契和皋陶,那是遇上了尧、舜。如果换一换,稷、契、皋陶遇上了商纣王,是断定做不了良臣的。魏征也一样,遇上了一代名君李世民,犯颜直谏的魏征才能达到自己追求的境界。

2019-10-25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50160.html 1 3 魏征的 良臣忠臣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