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镇江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成效突出,被国家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优秀城市,并再获1.2亿元奖补资金。2015年我市被确立为国家首批16个海绵试点城市,并给予了镇江12亿的资金支持。而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将对综合评价靠前及应用PPP模式效果突出的城市给予总额10%的奖励。
据了解,此次镇江海绵城市建设中除了PPP模式效果突出之外,建设的综合评价也在首批试点城市靠前,那么镇江的海绵城市建设的亮点在哪里呢?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
镇江的海绵建设为高密度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出了“海绵+”的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有机一环,所以镇江的海绵城市并非是单一目标,而是将城市的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多目标的协同。如在光明河、玉带河建设过程中,就将海绵与治涝、黑臭水体治理进行结合,编制了系统优化方案;在会莲庵街等棚户区改造中,与海绵进行结合,根本性解决了群众居住生态品质问题;此外,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还与积水区整治、街巷整治、屋面渗漏、物业提升和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相结合,从而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又完成了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
“数字海绵“成为海绵建设的重要的平台。海绵城市建设是多目标、多维度、多变量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工程,如何科学评估?镇江以模型为工具,同时利用充分的监测数据进行率定和校核。初步形成了“监测—模型—评估”技术体系,并对13条河道、13个海绵设施、36个项目地块开展了监测。同时以“互联网+智慧城市+科学管理”为内容,构建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平台。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城市雨洪管理乃至水综合管理的效率、效益最大化,为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安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平台可以满足“多用户、多角色、跨平台”的需求,实现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以城市防汛为例,智慧海绵可以在汛前基于管网数据、气象数据,根据城市内涝模型计算出积水点、积水时间;在汛中提供防汛应急指挥方案,快速调配人员、物资;在汛后为系统升级改造提供建议。
据了解,三年试点,镇江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防涝能力、水体环境质量、还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和群众的获得感,一个河畅水净景美的城市正赢得越来越多群众的满意。如试点区一夜河和虹桥港2条黑臭河道已消除,御带河也由劣V类提升至IV类水,建成区其余5条黑臭河流也已全部消除。入江入河水质全面提升,6条河11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金山湖水质达到地表水标准二类以上。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我市对45个老旧小区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3万余户居民直接受益;新增及改造居民区小公园、广场8个,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进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2245户,总面积43.79万平方米;建设海绵公园、孟家湾湿地公园、征润洲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18个,市民休闲游憩空间大幅增加。
镇江还开展了主体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共建共享活动,使海绵城市建设在镇江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有效传播。2018年8月,镇江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公众评价调查结果显示,镇江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4.63%。
本报记者 司马珂
本报通讯员 孟宪威